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鸡娃运动”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结束
2025-07-13

疯狂的鸡娃,正处于自我崩解的末期。

一种教育风潮的瓦解,从来不是一纸政策所能完成的,而是群体意识逐渐清醒的结果。在过去十年里,鸡娃——这场“以父母焦虑为燃料,以孩子牺牲为代价”的运动,裹挟着无数中产家庭一路狂奔。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这场看似高投入、高回报的战争,最终只是高消耗、低胜率的赌局。

鸡娃的兴起,是对少数逆袭样本的过度解读。

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一大批学历较高的人确实迎来了职业红利。从外企到互联网,从早期金融到今日AI,几乎每一个风口,都让“985”“研究生”“技术岗”的光环变得炽热无比。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幸运,大部分人却忽视了:这些样本之所以耀眼,不是因为教育本身万能,而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机遇不可复制。

那时社会资源尚未饱和,需求远大于供给;而今,市场早已趋于饱和,学历溢价不断递减。家长们看到了读书带来的阶层跃迁,却没看到高考成功背后的基础——智力、体能、家庭配合、情绪稳定缺一不可。于是,鸡娃成为一种误判的放大器,父母幻想着“通过努力就能制造学霸”,却没有意识到,这不是流水线可以批量产出的产品。

高强度的教育投入,带来的是系统性伤害,而非系统性胜利。

鸡娃最早的诱因,是补习机构带来的“焦虑共谋”。随着教培行业的膨胀,自媒体广告、家长群体效应、择校竞争迅速激化,这场“军备竞赛”从拼智商,演变为拼睡眠、拼童年、拼父母的神经线。

孩子睡眠被压缩到不足七小时,全年无休,常年不见阳光,营养跟不上,运动缺失、社交萎缩,最终出现的是注意力涣散、身体发育迟缓、情绪问题频发。尤其精神疾病的高发,在各重点学校如影随形。孩子们在本该玩耍和探索的年纪,被迫承受成人都难以承担的压力。

教育部的“双减”,并非单纯出于就业或监管考虑,更是系统看到这一教育模式已逼近临界点。即便如此,部分家长仍在“灰产补课”里不死心,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无法接受不竞争的空虚感。

适度投入才能形成正向循环,过度用力只会引发反噬。

教育的钟形曲线早已写明真相:在合理范围内,投入与产出确实正相关;但超过一个阈值后,学习效率下降,身心风险指数级上升。所谓“适度”,其实无需复杂评估,只需回到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成人都难以坚持的生活节奏,怎可施加于未成年人?

八小时睡眠,每日运动,基本的阳光与社交,是学习的基础土壤。如果这些都无法保障,再多的刷题和补课,也只是在荒地上撒种。父母爱孩子,最起码的标准,是让他们活得像个完整的人,而非一个高分数的工具人。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制造优等生,而在于培养完整人。

学习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具备,每一个班级都有天然的“分布结构”:极少数学霸,中间部分可塑性强的学生,和大约三分之一在学习上天然吃力甚至排斥的孩子。鸡娃的荒谬之处,在于忽视这一分布,幻想所有人都能通过外力变成“前2%”。

这不仅无效,还会制造巨大的心理撕裂感。孩子长期被否定,最终不是转化为动力,而是沉入自卑、愤怒、对抗之中。学不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信与秩序感。

我们必须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应试这条路。但所有人都值得被尊重、被培养、被善待。教育之道,从来不该只是一张成绩单,而是一张完整人生的草图。

家长自我价值的投射,才是鸡娃的隐秘根源。

许多父母其实并非不理智,只是太害怕自己“平庸”。当自身的人生不如预期时,会本能地把希望压在下一代身上。这种“为你好”的情绪,本质是“为我安心”,是借孩子的成就,来弥补自我价值的缺失。

于是,鸡娃就成了父母对抗不安、焦虑、社会流动焦灼感的出口。孩子不是陪跑者,而是替罪羊。他们被用来完成父母未竟的梦,被绑在一场没有回头路的赛道上。

真正理性的父母,敢于面对自身的不安,而不是把它变成对孩子的压迫。他们懂得: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定来源于一个有边界、有觉察的家庭。

教育不该是排位游戏,而应是成长陪伴。

如今的社会已经高度多元,技能型人才、创作者、手艺人、小老板、服务从业者都可能有体面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而一味追逐名校、大厂、白领身份,反而让许多年轻人陷入职场PUA、心理崩溃、身体垮掉。

我们该重新定义成功,而不是套用旧模板。真正的成功,是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能健康、稳定、愉快地活着。

不必神化名校,也不该妖魔化普通人。在焦虑盛行的时代,最大的清醒,是肯定“适合”二字,而非执念于“优秀”一词。

鸡娃的落幕,是家庭意识的一次集体觉醒。

过去十年,是家长焦虑的十年,是教育泡沫的十年,是透支未来换当下安慰的十年。但这一切,也正在逐渐改变。

更多家长开始正视孩子的心理状态,更多学校开始重视体育与艺术教育,更多政策开始回归教育的本质,而非功利性评价。

鸡娃不会突然结束,而会在越来越多家庭的觉醒中逐步瓦解。这不是某个专家的胜利,而是普通人情感与理性的回归。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