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深圳一张小学试卷引爆全网,看完我呆住了……
2025-07-13

当教育的难度超出孩子的身心承受力,所谓“素养”不过是成人焦虑的投射。
深圳那张小学试卷引发的巨大舆情,并不只是因为题目难,而是触及了一种集体焦虑的神经。题量之多、题型之杂、学科交叉之深,让“小学生”成为“跨学科综合应用”的实验对象。表面上,是为了培养思维素养,实则是用高阶目标粉饰拔高筛选的本质。孩子尚未具备抽象迁移能力,却被要求在密集信息中快速决策,本是启发之名,实是压迫之实。

当考试异化为筛选机制,教育便不再服务成长,而只服从分层。
90分钟、36道题,不只是物理上的时限,也逼出了一种隐性逻辑:在有限资源中抢跑者为王。知识不再是为了理解和沉淀,而是为了在高密度压力下表现与胜出。这种考试设计,看似追求“素养导向”,实则以效率掩盖深度,以速度压制体验。而孩子们,不是素养能力的受益者,而是筛选逻辑下的牺牲者。我们需要问的是:这样的设计,是谁的胜利,又是谁的伤痛?

“双减”口号之下,真正被减掉的,是童年最该有的节奏感与安全感。
当题目越来越“创新”,考试越来越“综合”,孩子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怕“落后”。教育局给出的“素养说法”,很快就被家长们看穿:这根本不是减负,而是转弯抹角地提负。试卷设计者希望孩子“适应”,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教育是以“适应不合理”为目的?真正的素养,从来不是靠题海战术和语义迷宫练出来的,而是靠生活经验和内在节奏培育出来的。

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密度极高的洪流中,被迫漂浮的独木舟。
不只是小学试卷,整个学业体系早已是高密度卷积的竞技场。从早上六点睁眼到深夜趴在作业本上,孩子的人生早已被划入“高频率、低余地”的时间表。他们没有空闲,没有安全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呼吸。在成长最柔软的阶段,被拉入最硬核的淘汰机制。不是不吃苦,而是连喘息的权利也被剥夺,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社会都该反思的失衡。

今天的内卷,已非知识的竞争,而是身心承载力的角逐。
从医院打吊瓶的孩子边挂水边复习,到凌晨三点哭着写完作业的小女孩,我们看到的不是“努力的感人场景”,而是“教育的错位景象”。一个孩子从小就被训练如何超载,却不被训练如何平衡、如何调节、如何自我认知——这不是教育的胜利,而是教育目标的倒挂。在高压之下培养的不是“素养型人才”,而是“麻木型个体”。

这一切痛苦的源头,恰恰是我们家长“愿赌服输”的沉默与共谋。
没有哪个家长不心疼孩子,但大多数家长还是默默配合了这场系统性比赛。因为害怕孩子被“落下”,因为知道社会资源在筛选之中,因为知道“选择退出”的代价太大。于是我们含泪推孩子进场,边骂边卷,边痛边撑。这才是最深的无奈:不是不明白,而是不能不配合。这份制度性裹挟,让每一个家庭都陷入无解的焦虑之中。

卷或不卷,看似是制度推着你走,其实更深处是你内心的选择。
正如那位主动帮女儿请假、退出“重点学校内卷”的母亲所做的选择,选择退出,不等于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另一种成长节奏。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在排名赛中打到最后一轮。一个孩子是否幸福,是否健康成长,最终决定他一生走多远的,从来都不是一张试卷。是内在的稳定,是面对失败时的韧性,是在人群中自洽地活着的信心。

让孩子买单的教育,终究是亏损的买卖。
一张46分的试卷,可以成为一场家庭风暴的引爆点,也可以是一次亲子关系的修复契机。取决于我们看重的是什么:是那46分本身,还是孩子是否有勇气面对它。一位乐观的孩子,不靠全对的答案,而靠有力的情感支持和鼓励成长的环境。那些能让孩子从错误中生长出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养教育”。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塑造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而非只会做题的机器。
题目会忘,考试会变,分数会消散。但孩子记住的,是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感:是老师的温度,是父母的理解,是在疲惫时不被催促,在脆弱时被接住,是在试卷之外,也能被看到、被肯定、被允许做自己。教育若不能给予这些,那无论多高分、多拔尖,都是失衡而危险的胜利。

唯有尊重人的节奏,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土壤。
孩子不是用来参赛的选手,也不是考试制度下的流水线产品。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气息、好奇、节奏和情绪。让他们在合适的节奏里成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不该只靠制度改良,而要从每一个父母、老师的决定里发芽——你能否在纷扰的世界里,为孩子留出一块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人生土地。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