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避免以自己为中心,避免无限放大自己的正当性
2025-07-14

一个人若总以自己为中心,世界便时时与他为敌。

有一天,我正专注地在客厅思考与写作,耳边却不断传来一阵游戏声——是小陈在打游戏。他不是故意打扰,只是少年人天性外放,打得兴起时总会说些碎语。我尝试放点音乐来遮盖,却依旧被打断思路。那一刻,我起了情绪,满脑子是“他怎么不懂事”,满心是“我正在创作,他却……”

但下一秒我便意识到,是我错了。

这个空间是家,不是图书馆,也不是写字楼。我虽有创作的需要,但他也有享受的自由。我没有理由,要求一个来串门的晚辈,为我改换他的状态。

若能放下自我正当性的执念,许多情绪其实根本无须发生。

那一刻我选择不去责备他,不是因为我比他“有理”,而是我意识到自己那一刻“太理”。所谓“太理”,就是明明事情本无对错,我却执拗地要为自己争取一个“合理的位置”,非得分出个道理高下不可。

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纠结“他是不是应该让着我”,而是直接调整自己的位置和策略。我转身上楼,他的声音仍隐约传来,那我便干脆开车出去换个安静的角落工作。不是因为我认输了,而是因为我认清了——与其坚持自己所谓的“正当性”,不如先解决问题本身。

真正的修行,不是改变别人,而是能时时从自我退一步看世界。

这件事让我想起大学时的一个画面:舍友打呼噜,我彻夜难眠。尝试戴耳塞、听白噪音、转身入眠,皆无果。最后我默默收拾行李,搬去了别的宿舍。

打呼噜不是他的错。改变环境,是我唯一能做的。

这不是委屈求全,而是对“现实”的承认和对“心性”的锻炼。当我们承认,世间大多数的不适其实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与人不同的生活节奏、感受方式在同一空间里的摩擦时,就不会再轻易对人起怨。

多数冲突,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我是对的”这句话背后的执念。

很多人习惯将“我不舒服”当成行动的理由,这没有错。但错在,我们往往因此也默认“别人就该为我的不舒服负责”。于是,我们要求别人安静一点、有分寸一点、为我们让一步。

但反过来看: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太吵,另一个人也可能觉得我们太敏感;我们以为自己正在“认真工作”,在别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个在家里有点讲究的人”。

站在不同的角度,正当性是可以互换的。问题是,当我们被情绪包围时,很难看见这一点。

越觉得自己有理,越容易误伤他人,也伤了自己心中的清明。

当一个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就很容易把生活中所有细节都解读成“他在冒犯我”“他们不顾我感受”。久而久之,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场对自我的伤害和挑战。

但其实,世界从未主动加害于你,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你被打扰了,不等于别人有意打扰你;你受困扰了,也不意味着对方该为你的不适负责。

这世间真正的修行,不在庙宇,不在经书,而在每一个生活的片段里。那些让你焦躁的、委屈的、沮丧的时刻,若你愿意退一步、换一个视角,便能从怨恨的火焰中看见真实的光。

成熟的人,不靠“对错”活着,而是靠“察觉”。

他知道自己的情绪起源于哪儿,也明白眼前的局面,若非原则性问题,多数都可以“以退为进”化解。他懂得,有些事需要争,有些事适合绕,有些事最好的回应是安静地离开,不是放弃,而是选择用最少的力量,维持内心最大的稳定。

他也明白,没有人必须理解你、配合你、为你让步。能遇到愿意照顾你的人,是缘分;不能遇到,也不必将之视作世界的恶意。

所谓智慧,不过是看透自己,理解他人,再温柔地与世界相处。

当你不再动辄以“我不舒服”为中心时,你会发现,很多本可以激烈对抗的事情,其实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碰撞而已。

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但你却能决定自己以什么心态旋转于这世界之中。

真正的自我主权,从来不建立在“要求别人怎样”,而是建立在“我选择怎样”。这份自由,也许沉静,但坚固。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