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渴望铁饭碗的年轻人,去国外考公上岸
2025-07-15

稳定的渴望,是对不确定世界的一种温柔回应

当年轻人跨越山海,只为寻一份“稳定”,那寻的从来都不仅是工作,而是心安。
有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人在报考人数破纪录的国考中奋力一搏。我们看见的是岗位背后庞大的竞争压力,却不一定察觉,那是一群人用尽全力只为给人生找一个安放之地。这种稳定,不是懒惰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时代身处动荡时对可控生活的深切渴望。

考公,是现代人用制度建构的一种安全感仪式。
在这个快速流动、剧烈波动的年代,“不变”成了一种奢侈。于是,铁饭碗的吸引力不在于权利、不在于荣光,而在于确定性本身:稳定的作息、有边界的责任、可预期的升迁。人们所向往的,并不是“体制”,而是“可依靠”的感觉。

这种向“稳定”靠拢的趋势,在全球年轻人中渐成共识。
从温哥华到奥克兰,从拉维克到都柏林,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人们,以相似的轨迹走向政府部门。公务员这条路径,宛如一条在时代巨浪中尚存秩序的渡河小舟。它不是终点,却能给流离的心一个暂栖之处,让人在尚未抵达远方前,先抵达自己。

在稳定之中,一部分人开始重新整理内心与生活的节奏。
26岁的Astro在加拿大政府任行政职务,收入中等,环境清净。他不否认这段经历的价值:“身体休息了,精神也平和了。”对他而言,这段旅程不是定居,而是为下一段奔跑蓄力。他说:“我还想换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并非对稳定的背叛,而是一种从稳定中长出的勇气。

也有些人,把公务员这条路走成了一种长期修行。
在挪威做了二十年公务员的琦琦,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做一行爱一行”的含义。她从小学助教起步,转战多个政府部门,如今是财务顾问。她说:“我喜欢这份工作的弹性,还有与人接触的多样。”对她而言,稳定不是封闭,而是一种让人安静下来、专注当下的底座。

爱尔兰的芬,从兼职销售到中央管理人员,书写了一份温柔的攀登记录。
在异国他乡,这份攀登不靠学历,而靠一点点积累来的经验与韧性。她说:“也许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不服输。”她也说:“这份工作没有什么光环,但我喜欢它。”稳定,是她照顾家庭后的一条重建路径,不张扬,却厚实。比起对“成功”的定义,她更在乎能否在生活里站稳脚步。

而新西兰的林同学,在救生员这份职位中看见了“救援即人生”的真义。
他将爱好与职业合一,在游泳池边用心守护他人,也守护自己。他说:“这份工作虽不富裕,但给了我自由与价值感。”在西方公务员体系中,他体验到一种“非全职也被尊重”的结构,这种制度设计背后的善意,也正是他留在此处的原因之一。

国外的“公务员”,不再是身份象征,而是职业之一种。
在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雇员并没有社会上的特殊标签。他们被看作是“普通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银行职员、技术工程师无异。这也让他们在从业中减少了心理负担,不需“端着”,反而更容易平等地面对工作、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

看似轻松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审慎和约束。
外国公务员并非铁打不动。一年一考、岗位轮换、裁员机制、透明制度,每一环都意味着“长期稳定”的前提是“持续合格”。这也打破了“公务员即安逸”的传统印象。对真正愿意沉下心来经营生活的人而言,这不是限制,而是托底。

许多人出发是为了稳定,走到一半才发现,稳定本身只是序章。
它像一口温水,先让你不再焦虑,再给你力量去思考:我要怎样的生活?是否要走得更远?是否要尝试新的方向?稳定不是终点,而是让人从恐惧中归于平静,再从平静中再次启程。

那些跨越国界去“考公”的年轻人,并不是保守的一代。
他们是在现实中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可能路径。他们或许不再相信“单点爆破式成功”,但相信一点一点过好眼前的日子。他们不渴望“短期暴富”,而是期待“长期安稳”。这既不是躺平,也不是怯懦,而是自知与自守的智慧。

选择公务员,是一部分人的自我妥协,亦是另一部分人的自我重建。
有的人觉得它安全,有的人把它当跳板,有的人终老其中,找到归属。关键从来不在职业的名称,而在你是否真诚地认识自己,是否愿意站在自己的内在立场上做选择,而不是被旁人眼光裹挟着漂流。

稳定的意义,不是避开风浪,而是让人在浪中有舵可执。
人生本就是一场旷野行走,我们都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起跳平台,一个让心安放的壶口。而“考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非是现代人对“可以确定的未来”投出的热切愿望。

当时代风起云涌,我们更需要用安定之心守住不慌。
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探险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突破、漂泊。有人擅长奔跑,有人适合守住一方井田。人生的广阔,不在于选择什么,而在于认清之后依然坚定地选择。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