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被8岁女儿嫌弃后,我靠这件事逆风翻盘
2025-07-15
真正的贫穷,不是口袋里没有钱,而是心里失去了方向。
当一个八岁的孩子问出“妈妈,我们为什么这么穷?”的时候,她不是在控诉,而是在提醒。这句话落在我心里,如同深冬的雪,覆在早已荒芜的土地上,却也逼迫我重新耕种。
过去的我,并不一无所有。我做过白领,拿过高薪,有过可以说“够用”的日子。可当我选择辞职回家,试图做一个尽责的母亲,我也同时放下了自己曾经构建的价值。
我以为,只要陪伴孩子,就是对她最好的交代。但孩子看得见的,不只是我的在场,更是我在这个世界中的“样子”:是否有自己的热爱,是否在持续生长,是否能回应生活的挑战。
人生真正的痛苦,并不来自“被限制”,而是“自我设限”。
最初的挣扎,是看着孩子羡慕别人家的生活,却无法为她做出回应。篮球课、绘画工具、生日蛋糕……这些在别人家唾手可得的细节,在我们家却变成需要精打细算的奢侈。
于是我开始焦虑,开始埋怨,开始像一只鸵鸟,把头埋进过去的安慰里。
可是孩子不会撒谎,她用一句天真的质问,把我从舒适的幻想中惊醒。那一刻我终于明白,问题不是贫穷,而是我接受了贫穷,把它当成理所当然,把它当成了“身份”。
努力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无根”与“无序”。
我也曾试图突破。我尝试找工作,试图重返职场;我报过亲子文写作营,却坚持不下去;我开了微商账号,最后只剩堆在角落的货物;我看了自媒体爆文,心动写稿,却只有两位数的阅读。
那些焦虑的夜晚,我偷偷坐在电脑前,一边码字一边流泪。但泪水不会教我成长,它只能洗刷情绪,不能解决困局。
我意识到,仅仅“想要改变”远远不够。我需要“建立根”,需要在泥泞里站稳脚,才能在风雨中生出新的枝桠。
遇见真正的写作,不是找到了一门技能,而是重新找回了自己。
直到我遇见写作训练营——一个不许装、不许逃,只许真实面对自己的地方。
我开始一点点瓦解过去的“优越感”,开始真正理解什么叫“写作不是天赋,是训练”,什么叫“表达的背后,是对生活深刻的观察”。
我不再着急写出爆款,而是认真读懂一篇文的结构;我不再沉溺过往成绩,而是愿意放下身段请教助教;我不再追求“快速拿到成果”,而是学会了耐心雕刻一篇文章的每一段逻辑与情感。
写作的过程,如同挖井:前几铲看不见水,但只要不断向下,总有一刻,甘泉自来。
成长的转机,往往藏在“持续行动”之后的那个瞬间。
第一次,我模仿课程教的方法写了一篇短文,竟然收到朋友和老同事的留言点赞,那是我许久未曾感受到的“被看见”;
后来,我用所学框架写了文章,竟然突破了5000+阅读,远超从前的两位数;
我再也不是那个“只敢偷偷摸摸写字”的人,我开始公开接单,主动试岗,结果是:那个曾拒绝我的HR,转而来向我询问合作。
生活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缝隙,微光透进来。我知道那不是奇迹,那只是我终于踏上了路。
贫穷无法定义人生,只有心的荒芜才会使人停滞。
写作不是目的,而是通道。它通往的,是一个更真实的我,一个愿意直面脆弱、愿意不断雕刻自己、愿意一次次站起来重新开始的我。
写作教会我的第一课,是“自我负责”;第二课,是“持续精进”;第三课,是“相信真实的力量”。
我曾以为写作只能赚钱,如今我知道,它能让人变得自由、笃定、柔韧而充满可能。
孩子那句“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如今仍会在我耳边响起。但这一次,它不再是重锤,而是一道指路的风声。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