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成为畅销书作家,月入10W,我却选择从零开始学写作,为什么?
2025-07-15
真正的写作,并非技巧的堆叠,而是一次自我灵魂的修复与重塑。
有些成功,是在起点附近兜了个圈;而有些归零,是在高处放下幻觉后的静心归真。我在四十岁那年,做了一件看似荒唐的事:重头开始学写作。彼时我已是畅销书作者,月入十万,课程卖得火,出版物不断,仿佛站在内容创作的顶端。但在一个静下来的夜晚,我忽然意识到——我从未真正学会写作。
名与利,不过是写作旅程的幻影初相。
我曾以为,能写畅销书就是会写作,能讲写作课就是老师。但一次直播中,有人问我:“结构混乱的文章怎么修改?”我卡了壳。那一刻,我第一次承认,自己对结构毫无感知。我写文章靠的是感觉、经验和素材堆砌;我的方法是个人化的杂技,无法教授。于是,那晚我上网搜索“写作结构”,像个初学者,偷偷学习,却装出一副游刃有余的模样。原来,我并没有想象中强大,我只是早些进入了赛道,踩对了一波风。
写作的质感,暴露于“应对现实任务”中。
那段时间,课程越来越多,交付压力越来越大,我却越来越慌。我发现:每次讲完课后,我自己反而觉得更空。因为我在“讲我所知”,却不是“教我所能”。每当学生抛出一个“基础性”问题,我都要耗费巨大心力去准备答案,而这些答案却不稳固、不系统、不扎根。我是在用过去的作品硬撑现在的身份,内心却越来越不安。我意识到,我需要停下来,补课,从头学,重新成为一个学生。
写作训练营,不是技巧集,而是自我重塑之路。
我加入了一个5天写作营。第一天,我信心满满地交了文章;助教的反馈却像一盆冷水:“逻辑不清,结构混乱,主题游离。”那一刻,我从“作家”跌回“写作爱好者”。可正因为这一跌,我才开始真正学习。写一篇短文,要提炼核心观点,要建好逻辑树,要落笔有节奏感……我不会。我试着按照训练营的方法写一篇“育儿主题”的文章,提纲写了七版都觉得不通。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明白,自己以前写的,只是表达,不是结构化思考。
重复练习不是浪费,而是潜能锤炼。
曾经,我以为写作靠灵感,写得多了就能好。可这次,我被迫一次次修改,每天写一个“观点+逻辑+举例”的小段落。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故事堆叠,只有一个问题:“你要说什么?你怎么说?”我开始感受到写作不是感性的抒发,而是一种极高阶的思维组织。写的过程,变成了我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写不好,不是因为我笨,而是我以前从没真正理解“表达的秩序”是什么。
帮助他人,是检验所学最温柔的方式。
当我稍微掌握了一点方法,我拉了一个小群,开始带着10个朋友一起练习写作。不是讲课,而是陪他们一起写,一起卡壳、修改、推翻、再写。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复盘自己学到的内容:为什么这个提纲不清?为什么这个转折生硬?为什么一个观点,别人讲了能动人,而我讲了没力量?我终于明白:原来带人,不是“把自己教出去”,而是“用他人的问题照见自己未通的地方”。
写出第一门课程,是知识转化为影响力的证明。
从那以后,我决定不再讲“畅销写作技巧”,而是从头写出一个叫《写作的第一性原理》的新课程。我用的是“写文章的方法”写课程:每一节课的起点是一个观点,每一个观点背后都需推导过程,每一节的结尾都必须“落笔于人心”。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课程写得好不好,根本不是PPT是否好看,而是你是否真的理清楚了“该说什么、为什么、怎么说”。那门课收到了很多好评,而我也终于,真正像个写作者了。
年龄不是写作的门槛,而是深度的凭证。
过去我以为,写作是年轻人的游戏,是“快”的输出,是“轻”的风格。但这次重学让我明白:写作不是信息的搬运,而是认知的沉淀。年轻时我写的是生活片段,中年后我写的是沉默背后的声音,是一次次顿悟之后留下的光。40岁写文章,也许速度慢了,可我学会了让每个字落在地上,而不是飘在空中。也许有人觉得我“回炉”,可我知道,我其实是第一次真正出发。
真正需要写作的,不是写作者,而是每一个渴望清楚表达与被理解的人。
写作最终是回到自己。它不是用来证明你多优秀,而是用来帮你看清自己、说明自己、理解他人。这世上有太多未说清的话、未安放的心、未表达的想法;而写作,是我们为这些“未竟之事”开出的一条小径。我走上这条路时,已不年轻;但因为这份诚实,我终于感受到,写作不只是谋生手艺,更是灵魂的安顿方式。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