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念上升:清淨心的飛舉之道
2025-07-18

當一個念頭純淨而深切地渴仰真理,它能生出如羽之氣,使人向上,不墜於沉重的輪迴。

靜夜沉思時,我常感人心之念,其實並非毫無力量。許多看似無形的思緒,其實能影響人的氣質、行為,乃至於生死的去向。有時一念愛欲未息,便如鉛石墜心,使人日漸沉重;有時一念純潔之志持續不息,反而使身心變得輕盈,思維明透,彷彿有一種微妙的升舉之力。這讓我開始相信,「純想即飛」非虛語,而是真正在性命之間可體證的事實。人若心懷高遠之志,不斷凝神思維於超越現象的境界,那念力終會化為「勝氣」,於形而下中漸生形而上的光。

勝氣,非來自衝動與欲望,而生於對生命更高層次的渴仰與專注。

細細觀察,人的想念可以分為兩類:一種奔於感官之欲,如財物、美色、名聲、口腹,這些欲望雖強,卻只帶來一時的興奮與久遠的空虛;另一種則生於對真理的愛慕、對自我超越的渴求,它帶來的是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無需依賴外物的充實。這種念頭,即使看似「虛想」,卻能令人沉靜、清明、堅定,最終升起一股淨化氣質的「勝氣」。那不是一種情緒的高漲,而是心性向光明的一種自然流轉。

當人心長時保持清淨的觀照,並專注於利他與法義,整個身心會因之發生質的變化。

有時我觀修之人,雖不動聲色,卻自有一股清明浩然之氣。他們的身體輕盈,語言簡約,舉止之中自有安詳,像風過竹林,不驚塵、不留痕。他們每日持戒守心,內念佛咒,久而久之,那些咒語的聲音與涵義,彷彿深深刻進了血氣神識之中,使他們從容無畏,如大丈夫一般,不因名利驚擾,不因毀譽動搖。這不是修飾的外表,而是由持念中產生的氣質——佛咒中自帶的功德力量,與念者之心相應,自然感應和合,轉化身心。

高遠之想雖起於虛,卻能動氣於實,使人如夢中飛升般經歷靈性的躍動。

曾有一段時間,我常在半夢半醒之間夢見自己飄起來,如在雲端行走,無有沉重,無有懼懼。醒來後我問自己:這些夢,是妄念還是真實?後來我體會,這或許不是身體的飛行,而是心性升舉的表徵。因我心中日日思索著「怎樣活得更有智慧、更慈悲、更貼近道的本體」,這樣的想法,如同種子深埋於八識田中,在睡夢之際自然發芽顯現。原來人的夢與想,非無根之水,而是日間心念的延續與回響。若我們所想皆為清淨善法,自然在夜中也能見光明境界。

當一個人追隨真善的知識,其心會漸漸看淡過去所執的痛與重,生出自在之氣。

人生在世,誰不曾受過委屈,誰不曾對身體、命運有所耿耿於懷?但我發現,當我聽聞某些善知識開示——他們並不特意高談義理,只是平實地說著自己如何面對無常、面對自己的貪嗔癡——我內心竟然產生一種微妙的鬆動。原本覺得非解不可的問題,忽然覺得可以緩緩;原本深埋心中的苦,忽然覺得可以輕放。那不是思維上的說服,而是心體與心體之間的共振。他們的清明,點亮我心中的某個角落。這便是天心之光,在人與人之間無聲流動。

佛法之語,不是知識堆疊,而是幫助我們脫離沉重的七情六欲,使身心輕舉如風。

有時我讀經,讀著讀著,竟會流淚。不是因為經文的內容特別感人,而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心中那份沉睡已久的靈性。經中的句子簡單直白,卻彷彿來自另一個時空,告訴我:「你本來無需這麼苦。」那一刻,我內心某個壓抑很久的地方突然鬆開。我發現,這些佛語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不迎合我、不責怪我,只是一種無條件的看見與陪伴。它們是天機化現為語言的形式,讓我一點一滴卸下執著,看見真正輕盈的自己。

高尚的思想與生命正見,能使心念昇華,從沉重中出離,生出飛動之氣。

我們總以為升起的力量來自擁有更多,其實,真正使我們往上的,是捨棄的能力。當一個人心中住著的是對真理的熱愛、對眾生的悲心、對自我清淨的渴望,他自然會遠離低劣的念頭,遠離貪欲的泥濘。那不再是一種勉強的修行,而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因為低的已無法安住他心,高的方能與他共振。他不再沉溺於聲色犬馬,而是靜靜地,以念念清淨生出念念輕安。

純想即飛,是一種生命氣質的轉化,是對真理誠心不懈地渴仰所生的自然之果。

這種「飛」,不是變成仙人,也不是逃離人間,而是在日常念念之中不斷微微上升。人可以在煮飯、掃地、與人交談時,也保持一念純想:我為何而活?我與眾生有何緣?此身此心能否成為一處光明的所在?這樣的思維,如長江之水,日日不息地流過心田,久之便能養出一種勝氣——無聲,卻堅定;無形,卻引導我走向更輕、更真、更近於道的方向。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