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别、不执着」,因果才能真正起作用
2025-07-18
心若無執無分別,因果之道方能真實流行於萬象之中。
坐於黃昏微光中,我忽然明白,原來因果不是一種外在的制度,也不是某種公平的交易,而是一種極為細膩而微妙的心法回響。當一個人對境生分別、於果執得失,那心已不正,念已不清。這樣的心如渾水映月,本具的感應自然無從發揮。唯有心如止水,了無罣礙,方可與萬法互通,讓因之所種,得以自然生果,不障其流。
分別執著之心,是自我之網,使因果之道失其原本清明的通路。
我曾反覆地體會:人在分別的時候,其實已經不在當下了。分別,意味著將一切事物貼上標籤,「好」、「壞」、「對」、「錯」;而執著,則是把這些標籤當真,認為非如此不可。於是,本來自然運行的因果,就在這種固執與偏見中停滯了。當我總是計較「這樣會不會有好報」,或「那樣是不是值得付出」,那一念貪執反而封閉了本來可以生起的感應。這正如田中種子若被硬石壓住,再多雨露陽光也難使其發芽。
不執著並非消極,而是最深層的誠實與信任,是把自己交給法界的智慧流動。
有些時候,我們會誤以為放下分別與執著,是一種懶散的放任,甚至是否定是非。實則不然。不執著,是深知一切法無自性,因此不妄作判斷;不分別,是信任心體自有是非光明,不需外求衡量。這樣的心,是如實的,是坦然的。它不斷在內觀中調整自己,問:「我此念是否清淨?此行是否真誠?」而非問:「我這樣做有沒有用?」這種不為果報所動的因行,正是成就善果的種子。
真正的因果感應,發生在「無我」的境界之中,而非自我操控之中。
越深入修心,我越發現:越想掌控因果,反而越脫離因果的真相。這世界並非因我起心動念就立刻回報我什麼,它的運行深遠微妙,時常無聲無形。正如佛陀所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不是否定因果,而是說因果非由我執著的邏輯所規定。當我真正願意放下控制與預期,回歸一念清明的行持時,我才真正開始感受到——宇宙不是不應我,而是等待我歸於無分別的真心時,自然地回應我。
無分別的清淨心,是因果之種真正得以發芽的沃土。
我曾觀一位長者,默默持咒多年,不求感應,不問收穫,只是日復一日如實地誦念、布施、安住。有人問他:「您是否得到了什麼功德?」他笑說:「若我念佛為求得什麼,那佛已遠矣。」這句話如鐘擊心弦,使我明白:真正能感通法界的心,不是計較得失的心,而是純然出於本性本願的念。這樣的念,即使微小,也因無染而具大力。那便是「一念清淨,勝造七寶塔」。
「不分別」與「不執著」是一種境界,不是手段;是回到心本來的狀態,而非技巧上的放鬆。
我曾試圖用「不執著」來壓抑執著,結果反而更執著。我發現,真正的放下,不是「我現在要不執著」,而是當我看清這一念執著無義、無實、無根,它自然鬆開。分別心也是如此,不是強迫自己「都一樣」,而是發現分別只是習氣,是心未定的反應。當我安住於這一念無念之中,世界自有光明與分寸顯現。不是我去區分它,而是道理自己浮出來。
身在法界之中,行於因果之道,唯無執之念方能開通諸法之門。
行走在這天地之間,我愈來愈不願以「對與錯」、「成功與失敗」來分割人生的每一件事。我開始願意將一切經歷都當作因緣的運行,不再問它為何來、何時去,而是問自己:我此刻有否誠心?有否自在?因果之道,如江河入海,非因我喜不喜歡它就能改變方向,而在於我是否順著它的本性前行。若心純淨不執,則我雖身在六道,亦處處是光。
萬法因心起,因心止;唯心歸於無染無分別,因果之花才能自在開放。
種下一念善心,不必等待它何時開花;只要我不著相、不執取,它自然依著法界的次第生長。那花也許不在我期望的時間開放,也許不是我想像的樣子,甚至也許是在他人身上顯現。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所播下的清淨因,已融入這無邊法界,成為無盡圓滿中的一縷光。真正的因果,不需要我們去證明,只需要我們相信——不是盲信,而是見地之信,體悟之信,法界如實之信。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