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见地圆满,正身正意正言,不停地做功德,一旦转入实修,势如破竹,功德跟证量就示现出来了
2025-07-18

7f694031b5e9422d4ddb5b1bb9425338.jpg

功德雖無形,然若心地清明、身語意正,則所積之善自成突破之勢,證量隨之而顯現。

我曾靜靜地思考一個問題:何以有些人修行多年,心地仍浮動如初,而有些人一旦下定決心,轉入實修,竟如破竹,步步顯明?後來我發現,問題往往不在於用功的多少,而在於「心地是否已圓滿具足,身口意是否真正在正法之中」。當見地清明,身端、語淨、意正,則功德所積,不落於形式,而是一種生命的深流,無聲地轉動著整體命運的走向。

正身、正意、正言,是修行落地的根本條件,是功德真正得以累積的基礎。

我常在日常中觀照自己,並不以所學所誦自滿,而以「起心動念是否端正」為日課。若我今日語言中藏有驕慢,舉止中帶著慾望,念頭裡藏著我執,即使誦經千卷,仍是空過。真正的修行,不離生活,不離當下的舉止行藏。當身端而不懈、語誠而不妄、意清而不雜,這三業的光便會如燈般照亮內心,而功德便在其中悄然凝聚,如大地積雨,潤物無聲。

見地一旦圓明,行動自然精進,功德在行中生發,不靠外求。

修行不是一場向外奔走的競賽,而是一個向內回歸的過程。我觀許多真正行得穩的人,他們並無外形上的「苦行」,卻日日正念不退,所作所為自然流露出一股穩重與慈悲。他們不忙於炫示學問,也不急於追逐證量,但身邊的人總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散發的一種力量,一種不費力卻能令人生起安定的氣質。我知道,那不是學來的,那是從「見地圓滿」中自然散發出來的功德氣息。

功德須以實修來貫穿,否則僅止於理念,難見轉化之果。

我也曾經長時間困於知識中,讀經、講理,感覺自己已懂許多法義,但心中仍常有煩惱,身體也未見輕安。直到某一刻,我真正靜下來,停止尋找外在的解釋,開始如實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從早起刷牙、走路、與人交談處著手,一點一滴地把學來的道理放進行為之中,那才是真正的「轉入實修」。此後我才明白:修行不是學懂多少,而是能活出多少。知識若不落實,終為概念;功德若不實踐,終為幻象。

當實修啟動,心地與道相應,一切障礙將如竹被破,勢不可當。

有一日,我靜坐入定,忽然發現內心不再有過往那種焦躁與抗拒。我看著過去令我煩惱的情境,心中竟無波動。這並非我壓抑了情緒,而是某種更深的明白浮出來——原來所謂的「破竹之勢」,不是靠力量,而是靠方向。當你順著法的方向行走,它自會破除那些原本難以突破的關卡。那並非技巧的改變,而是「心體對準了天心」,由此生出的無礙力量。

功德的積累與證量的浮現,是因緣成熟的顯現,而非操控下的成果。

我也曾執著於「我要看到自己的進步」、「我要有所成就」,但愈是執著,愈覺內在虛浮。後來我學會了:「功德不能被用來換取結果,它本身就是結果的一部分。」當我停止將修行當作投資,反而開始享受每日安靜內觀、慈悲待人的過程,那些原本渴求的證量,反而一一顯現。不是什麼神通異象,而是一種從心而起的穩定、光明、無懼,如同微光映水,自然不迫。

一切修行的顯現,最終都來自「示現」,而非「表現」。

功德不是外在的形象,不是穿著、名號、擺設、語言的堆疊,而是「你此刻是否真誠、是否清淨」。我看過一些人,話不多、行不顯,但人們自然敬仰他們,因為他們身上有種「實在感」——那是功德落地的味道,是「證量」所帶來的氣質。證量不是自我標榜的成果,而是天地對你的印可,是你與萬法共鳴後自然顯現的「道氣」。這樣的示現,是一種回歸,是一種成熟的自然,而非刻意的綻放。

真正的修行,不在於追求證量,而在於日日行功德、步步入實修。

我們多數人所謂的「修行」,其實只是「準備修行」,在累積功德、聽聞法義、調整身心的過程中。然而若不轉入實修,這些準備會變成累贅。實修無須儀式,無須特定時地,只要我在當下一念中起慈悲、起清淨、起覺知,那便已是實修。功德,不是一日大事,而是萬日細微。證量,也非瞬間變化,而是日積月累、悄然成形的回聲。

當功德與證量相應,一切不求自得,不說自明,不爭自在。

我終於明白,修行其實是一條寧靜而廣大的路。一路走來,不需匆忙,不需計較,只要「正身正意正言」,不斷地做功德、不斷地如實修行,法自來,道自明,證量自現。這條路走得愈久,愈會感到安靜和清明;走得愈深,愈會感到寬廣和自由。那種突破與示現,不是表演出來的燦爛,而是天光雲影、山水自成的一種自然——沉穩、樸素、真實。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