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入,是見山不是山;證得,是見山仍是山而心不動
2025-07-18
在這一條從煩惱通向覺性的路上,我愈來愈清楚地體會到一件事:悟入不等於證得,明白空性不等於住於空性。有時候我們靜坐讀經,心似乎穿透了語言的表層,似懂非懂地觸到了某種無聲的明亮。但只要生活一有波動,那份明亮便像霧一樣散去。我才明白,那叫「悟入」,還不是「證得」。
法身的成立,是一種悟的通達;而報身的顯現,是功夫的結晶。法身好比真理的影子在心中顯現,是一種明白:「原來一切皆空,一切皆不住。」這明白是一種方向感,讓我們知道何為真、何為妄。但報身是那真理真正穿透到身心、行為、氣質當中,是那種「我本來就活在這個空性中」的自在與光明。不只是心裡懂了,而是整個人就在那裡,坐著也好,說話也好,都透著那個證得的力量。
只在語言上講空性,而未在身心中實證,便是知見未化為生命。當我還停留在「說得出空性」的階段時,我很容易自以為是,覺得「我懂了」。但一遇到人事煩惱,那份所謂的空性馬上就垮掉。真正的空性不是用來講的,而是用來照見自己的執著、煩惱、痛苦,並且從那些境界中穿透出來的。當我在最難堪的處境中,仍能保有一種澄明與柔軟,這時候我才感到一絲空性真實地在我身上發生了。
報身的力量,是空性穿透業力、煩惱與慣性的具體印記。每一個習氣,每一種過去的執著,都是修行的路障。我們在念頭上可能已明白一切無常,但一旦真實地在情緒裡放下、在慣性裡不隨波逐流,那種空性才慢慢穿越皮膚、骨頭、血液,成為你真正的生命氣質。這便是證得之實,報身之成。
悟入,是見山不是山;證得,是見山仍是山而心不動。當我初入空性之門時,感到萬象皆虛、語言皆妄、執著皆苦,那時心中生出一種解脫的喜悅。但後來才知,空性不是破壞,而是涵容。不是逃離現象,而是安住其中,無一物可得,無一物不可愛。當你行於世俗而不動於世俗,當你在情感裡不造新業、在痛苦中不造新苦,這時你才真正有了報身的相。
法身是見道,報身是修道與證道的果;兩者如日與日光,互不離分。法身是那無形的覺性,是你「醒過來了」那一刻的光明;而報身是你持續將這光明帶入日常生活中,讓那一念空性成為你說話的氣度、眼神的溫柔、面對苦難的從容。這不是神通,也不是語言的詮釋,而是一種存在狀態。沒有經過實修,空性永遠只是「知道」而已,不會發光,不會帶人脫苦。
空性不能只是意識層面的「理解」,而必須是生命裡的「透過」。我曾經也著迷於色空不二的文字與論述,自以為那些說法很深,但越來越發現,當情緒來襲、病苦纏身、人事難堪時,那些語言若無真修,根本無法撐起任何一刻的清明。真正的修行,是你在人我對峙中能少一分對立、在情緒暗湧時能多一份覺照、在難捱之事前不逃不抗,這些就是你開始證得的痕跡。
證得不是一種特殊經驗,而是身心深處的一種透明與穩定。它不是震撼的光或劇烈的變化,而是你在某個尋常時刻忽然發現,自己已經不再苦了。不再緊抓過去,不再懼怕未來,整個人就這樣輕輕地、靜靜地,安然坐在因果的流裡,看山是山,見人是人,萬法皆空而萬物皆具足。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