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0年减负,3位北大学者揭露教育现状:寒门无望,社会阶层固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07-19

人世的浮沉,如江水東流,表面波瀾洶湧,內裏卻自有一條隱秘的河道,悄然決定着方向。近年來,我時常在靜夜之中凝思:教育之於社會,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更是一面折射階層變遷的明鏡。減負的初衷,本是為孩子解壓,為家庭減負,為社會修補過度競爭所帶來的焦灼;可十餘年過去,教育的天空未見晴朗,反見烏雲蔽日。在表面輕鬆的減負背後,真正被削弱的,是寒門子弟向上攀登的最後一根藤蔓。

減少的是課業負擔,加重的是資源不平。當政策以一刀切的方式削弱了學校的教學時間與強度,看似人人減壓,實則暗流湧動。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轉身投入更昂貴的補習機構、私人導師、海外遊學;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原先僅能依靠公立教育的那點光,卻也一並被遮蔽。學習時間減少了,升學機會變少了,學費開支被迫縮水,這不是解放,是沉沒。就如一艘船,富者換上了更快的馬達,而貧者失去了唯一的槳。

教育的本意,本應是橋,是梯,是舟。然今時今日,它更像是一場無聲的競標,標的是誰能買得起優質資源,誰有本錢跑在起點前方。過去講「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卻成了「有資者步步高」。當學習機會變成資源爭奪戰,寒門不再是學子奮起的起點,而淪為無聲的終點。

這樣的轉變,並非中國獨有,東亞諸國皆走過類似的路。日本曾推行所謂「寬裕教育」,一週五天課、一日少作業,似乎是給了孩子們更多自由,但結果卻是富者補習填滿時間,貧者則空耗青春。韓國更是內卷典範,公立教育日益失控,補習機構成了事實上的主流教育體系。那裏的孩子,從小學就進入「醫科預備班」,晚上十點才下課,補習班街區燈火通明,家長車流如市,這不是教育的盛景,是焦慮的淵藪。

我有時會想,若一個社會的孩子們,都無法在陽光下安心成長,不能憑真才實學進入理想學府,那我們再怎麼談教育公平,不過是自欺的幻象。韓國的醫學圈反對擴招,是怕利益稀釋;名門望族為孩子爭當論文作者,是怕機會平分。在這場名為「教育」的戰爭中,真正輸掉的,是信仰公平的人們。

而這一切的根源,並不僅在教育制度,而在社會共識的潰散。我們曾相信,只要努力讀書,就能改變命運;而現在,這句話多被青年嘲諷為「毒雞湯」。當名校學歷被家庭背景綁定,當企業用人開始重視出身而非能力,當學習成了一場「買資源」的比拼,教育的橋就悄然變成了牆。

這些年,「寒門難出貴子」不再只是嘆息,而是冷冰冰的統計數據:升學率下降、學費支出減少、學習時長縮短,這一切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減負的代價,由最無力負擔的人來承擔。

於是,一部分家庭選擇隱退,低慾望生活、佛系應考、不婚不育;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乾脆離開城市,遠走山林,與世無爭。這不是對生活的熱愛,而是對現實的無聲抗議。他們不是不想努力,是不知從何努力。因為從小就被告知:「你已落後」,「補不起就別考名校」,「沒人脈怎麼進大廠」,那道看不見的天花板早已壓在頭頂。

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希望,是讓每一個孩子都相信:只要我肯學,就有出路。可當希望被資源榨乾,當「優質」只屬於少數人,那麼教育將成為壓垮底層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它不再是扶人向上的繩索,而成為區隔階層的鐵門。

然而,我心中仍存一線微光。這微光,不在政策,不在制度,而在人心。只要我們還願意凝視這場教育之殤,還願意為寒門的孩子留一條路、鋪一盞燈,那希望就未曾熄滅。真正的改革,不是從減課時開始,而是從問自己一句話開始:我們是否還相信,每個孩子都應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接下來的每一步都不能再將公平讓給市場、將希望交給金錢。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少幾本作業、晚放一節課,而是重建一個能讓貧寒孩子自信起跑的教育土壤。讓學校不只是白天的場所,而是孩子心中最穩固的依靠;讓教師不只是講知識的人,而是引燈照路的人。

我也深知,在利益交織的社會結構中,純粹的改革難如登天。但若不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將眼見更多孩子被時代遺忘。失去一代的學子,不只是家庭的悲傷,更是國家的損失。因為未來從來不屬於財富,而是屬於那些敢於夢想的人。

夢想若無根,便如浮雲;教育若失望,便如荒田。願我們能在制度之外,重拾對公平的敬畏,讓每一份學習都被珍視,每一顆願望都不被輕視。也許,那一天,孩子們將再次相信,書中真有黃金屋,書下真有通天路。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