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什么短看什么,什么刺激看什么
2025-07-19
人之廢興,起於一念,藏於一視,毀於一瞬間無意識的選擇。
夜深時分,我獨坐燈下,思緒如水。窗外的城市依舊亮如白晝,無數手機螢幕在光與影之間閃爍,映照著一張張沉默的臉。人們刷著短視頻,看著刺激片段,笑聲未歇,下一則早已播放。三十秒、十秒、五秒……注意力在碎片之中四處漂流,而心神卻悄無聲息地流失。
我時常問自己:這樣的觀看,究竟是在選擇娛樂,還是在接受塑造?我們以為自己在主動選擇內容,其實早已落入演算法精心編排的迷霧。在快速與刺激之中,我們失去了停留、失去了深思,最終失去了自我。
一個人看什麼,就會慢慢變成什麼;長久餵養感官的東西,終將形塑靈魂的樣貌。
正如種子投向何土,就會長出何物。我們的精神,每日所食之物非米非肉,而是文字、影像、聲音與思想。如果每日只攝入短而快的刺激內容,久而久之,腦中便只適應跳躍與喧鬧,不再容得下靜默與深思。這就像一匹曾經馳騁草原的駿馬,被日復一日地關在小圈中,最終連奔跑的欲望都逐漸消失了。
很多人不再能完整地讀完一本書、不再能安靜地看完一部電影,更無法持續地思考一個問題超過十分鐘。他們的心被拉得很碎,像一張破裂的網,抓不住時間,也留不住意義。他們不是不願,而是已經無力。當「刺激」成癮,平淡便成了枯燥;當「短促」成常態,深度便被視為負擔。
專注力,是這個時代最被消耗、也最值得守護的內在資本。
專注不是天賦,是一種對自己的邀請,是願意為一件事留出時間,願意為一段思考放下浮躁。它是內心的安坐,是對雜訊說「不」的決心。而這種力量,不會在娛樂裡主動發生,它只在我們對自己真誠之時慢慢生起。
我開始刻意調整自己每天的觀看習慣,不再滑過所有碎片化資訊,而選擇靜靜閱讀一篇長文,甚至只是將手機關上,靜坐一刻。剛開始很難,心會癢,手會動,腦會浮。但當我一點一滴熬過那份躁動,進入一段持續閱讀或思考的時間裡,我感覺自己像一口久未使用的古井,重新被開啟,水竟還清澈,只是太久沒有人來汲取。
內容的選擇,從來不是消費那麼簡單,而是精神方向的宣告。
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便是在選擇走向什麼樣的人生。有些內容如糖,入口即化,迅速快感;有些內容如米,需慢火慢煮,卻能長養身心。長期沉迷於短促刺激的資訊,就如一個人只吃零食,不食主食,最終失養。那些表面上「讓人停不下來」的內容,其實是在設計我們的停不下來。
真正的自由,不是能看任何東西,而是能不看任何東西;不是追逐不息,而是選擇沉靜。在這個萬物皆可即時送達的時代,一個能夠忍得住慢、坐得住冷、看得下深的人,才真正擁有了心的主權。
在日復一日的練習裡,專注力就像肌肉一樣被鍛造出來。
我為自己定下幾項簡單而持續的練習:每日閱讀一段經典書籍,不求速度,只求安住;每日進行一小時的深度工作,不與外界聯絡;每日觀察一次心的流動,記錄念頭如何被誘惑、又如何回歸。我將這些視為對心的一場細緻修行,不為效率,只為醒來。
也推薦他人如此實踐:選一本真正不刺激卻有力量的書,靜靜讀一章;看一部節奏舒緩的紀錄片,感受其中的慢與實;寫一篇文章,不分心地投入;或是練習一次深度運動,不聽音樂,不看屏幕,只與呼吸和節奏在一起。
這些練習,如同慢火熬湯,無需華麗,卻會在某個疲憊的日子裡,成為最安慰心神的力量。也唯有這樣的自我召回,才不至於在快速消費的浪潮中被捲走,失去方向。
越是浮躁的時代,越要練習與自己長坐;越是刺激充斥的環境,越要學會沉靜守心。
我們的生命不長,不該浪費在只為取悅感官的循環裡。當一個人每天只讓刺激進入,而不讓沉澱存在,他便會漸漸失去面對深層問題的能力。這不是能力的懶惰,而是靈魂的飢餓。
學習、思考、創造、工作、對話、愛——所有真正豐盈我們的事物,都需要持續專注力來承載。若無這份定力,它們皆如流沙,滑過掌心,不留痕跡。
我願我們都能回到一種比較「老派」的生活方式:慢讀、慢寫、慢聽、慢看。讓時間再次變得厚重,讓我們的注意力不再是一片易碎的玻璃,而是一潭靜水,深且澄明。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