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6岁男人的自述:我在婚姻10年里,是如何渐渐不爱老婆的……
2025-07-19
婚姻的河流,若只剩波光,不见流动,就会渐漠了曾经的温度。
我曾在一段对话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感情是一条河,需要两岸的支撑,水流才会有方向,有力量。”当这条河只有一岸在刻画,两岸独自经营,河流就会渐渐停滞,水面只剩波光映照,看似明亮,却不再流动,渐渐黯淡。
婚姻初期的炽热,是两颗心在河水中的相遇。
回想当初的他和妻子,年轻、热情、带着对彼此的好奇与期待。那是他们初次找寻共同生活方式的一年,充满信任与甜蜜。他为她做早餐、捎零食,她放心地依赖。这一切映在家人的眼里,是温暖的,也因此赢得了祝福。那时,婚姻的河水清澈,河床由彼此努力逐渐敲定。
婚后生活的稳定,有时带来共同成长,也有潜藏偏离。
年轻夫妇步入另一条节奏——他忙于事业,她暂别职场照顾家庭。但逐渐,一切失去了初见时的宽容和默契。他发现她不再主动,孩子的事务重新落回肩上,而她却还沉浸在曾经的角色里。这是婚姻常见的陷阱:彼此角色渐被固定,却没能彼此成长、相互灵活变通。河流却不再随着两岸节奏流淌,而停滞在中间那片浑浊。
冷漠产生的不是情感与爱,而是选择不再参与。
当他看着妻子的状态,心中涌现的不再是关切,而是不耐。他开始在意周遭比较,在意内心的落差,这些都是自然而微妙的情感变化。对话中,他不再维护她,而是沉默。沉默成为默认,也让两颗心漂远。沉默里蕴含的,是一种选择:我不再想修复河道。因为不被回应,河水无法流畅,也不愿再试图挖掘新的河床。
他清醒地看到问题,却也陷于“不能再回那个河流”的痛。
在疫情冲击中,他事业跌落,压力骤增,而家中原有的队友般的支持不在了。妻子不愿工作,无法积极面对,而他则被迫挑起更多重担。痛苦在现实生活中集结,他再度提出希望她改变,却遭遇拒绝。那一刻,他既不是愤怒的丈夫,也不是怨恨的男人;他是一个深陷疲惫与失望中的人,尝试去用最后的力量去修复,然而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力。
很多婚姻的流向,并非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心不再被那条河流牵引。
他并没有做出出轨或离婚的决定,也并非想彻底结束,只是那河流,即便还能通行,也已经变成了过去。情感的厚度被生活消磨,曾经的期待化为负担。如果不被回应,即便再热情,也会逐渐冻结成习惯。习惯可以维持表象,但无法支撑河流继续奔腾。
真正可以救婚姻的,是彼此重新成为彼此的“河岸”,而非流量消逝的河水。
他流露的后悔,不是因为错选了伴侣,而是因为在静流的过程中,忘了要去掘新的河道,忘了对婚姻持续投入;忘了熬过稳定后的疲惫,忘了继续用心去寻找另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修复的方式。如果能在不满与疲倦里找到一种“共同修筑”的初心,或许这条河仍会被重新拓宽。
对于每一个人,这都是一面镜子:哪里,成为了彼此的阻碍?
他选择了沉默,她的反应是抵触,然后又回归自我。这样的循坏,可能是大多数婚姻中未觉察的轨迹。时间不是敌人,而是检验者;婚姻不是归宿,而是“共同雕刻河道”的过程。静默、疲惫、不满,都可以成为修复的素材,而前提是:真正看见彼此,愿意重新抬头面对。
婚姻若想继续,双方都需重新走到河边:修复水流,亦修复自己。
他可以尝试放下责备,以柔软的态度重新开口询问,以小行动去翻新日常的互动;她可以尝试回应他的疲惫,哪怕是一句理解的话,也可以成为桥梁。两人若能重新看见彼此内心的渴望,婚姻仍有机会回到流动的状态。
在这个真实而普通的婚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课题:婚姻需要持续注视与参与,需要愿意看见变化后的彼此,需要勇气说出疲惫,也需要智慧用行动修复河流。
愿每个人伴侣都看见河流真正需要什么,愿我们在婚姻里,能彼此化为河岸,也能继续让那条爱情的河水流动,不止息。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