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神话:悟空》带火的山西,悲壮到让人心疼!
2025-07-24
親愛的朋友:
① 有些地方,不聲不響地為世界付出一切,卻從未真正被世界看見。
在一隻猴子引爆了全球話題的那天,我卻第一次,看見了山西。
不是從新聞,不是從教科書,而是從那款令人屏息的《黑神話:悟空》裡,那些仿若出塵的畫面中,看見山西的山、水、寺、廟、石刻與光陰的骨骼。
這些美,靜靜地存在了千百年,從不言語,也不張揚。直到流量之神不小心眷顧,人們才恍然驚覺:「這是哪裡?這麼美的地方,怎麼沒人提起?」
而當我看見山西文旅局匆匆推出活動、網友急切支招聯名、翻譯、周邊,我的心,竟泛起一股難以言說的悲憫——這片土地,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太晚,才轉過身來看她一眼。
② 山西之沉,並非不耀,而是太早將光獻給了別人。
若談貢獻,山西從不曾缺席。
她是能源大省,是華北大炕的溫度供應者,是夜裡萬家燈火的幕後支柱。在那場全國限電的寒冬裡,是山西,把自己的骨血煉成炭火,送往十四省份,讓千萬人得以安心入眠。
但她從不自詡。
她不說「我供了多少電」,只低眉做事,不言功德。甚至當土地因挖掘而滿目瘡痍,她也只是靜靜承受——如那沉默的兄長,為了全家的溫飽,甘願承擔一切沉重與不堪。
有時我在想:若山西也會說話,她會不會在某個夜晚,對著風說一句:「我也想被疼一次。」
③ 越是厚重的地方,越不會輕易訴說自己。
當人們談到文化古國,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北京的紫禁城,是西安的城牆與兵馬俑。卻極少想起山西的佛光與木梁、浮雕與晝夜。
殊不知,全中國保留最完整的元以前木構古建,多達八成,藏於山西。
那是元代的斗拱,那是北魏的懸空寺,那是雲岡石窟,那是歷朝歷代留下的指印與筆觸、供奉與祝禱。那是穿越千年的工匠靈魂,在晝夜交替中仍在細語。
然而這些地方,太少人願意前往;太多人不曾了解。因為她不會搶著登上旅遊榜單,不會把自己粉飾成網紅打卡地。她依舊維持著時間原貌,甚至不惜顯得「舊」。
可越舊的東西,越真實;越真實的東西,越不討喜於浮躁的世界。
④ 真正的厚道,是明知無人喝采,仍選擇默默成全。
我曾與山西人一起共事過。
他們說話帶著黃土高原的直白,做事卻像太行山一樣安穩。
他們對人誠懇,不多言,不迎合。他們習慣了吃虧,也不計較利害。你若與他們有交情,他會把自家最後一碗麵端給你,卻從不要求你記得。
這樣的性格,是沉重歷史打磨出來的。
五千年的文化不會只養出機巧,它也孕育出一種近乎古老的品質——「溫良」。
溫良不是懦弱,而是有能力卻選擇不傷人;不是不知計算,而是願意成就彼此。
山西人骨子裡有種沉著的勇氣。他們不會主動站上舞台,卻是那些撐起舞台的人。
⑤ 悲壯,不是因為她苦,而是因為她甘願苦。
那天看著「山西一定要接住這波泼天富贵」這句話,我的眼睛竟有些酸澀。
是啊,她太該被好好對待一次了。
她曾為工業時代輸出煤炭,為戰爭年代輸出熱血,為農耕文明保留信仰,為歷史書寫留下骨架。
這樣一個地方,如果只是靠一款遊戲才得以被看見,實在太遲,也太淒涼。
但或許,這就是因果的回旋。即便太遲,終歸還是會回來——那份遲來的目光,雖不厚重,但至少是一份補償。
這也讓我明白:有些光,不在於瞬間萬丈,而是無聲地點亮整個夜。
⑥ 人與土地的緣分,有時只靠一次凝視,便足以生根。
我回想起自己在山西的旅行。
那並不是所謂熱門之旅。沒有網紅地標,沒有打卡人潮。
卻有一位老爺爺在古寺門口與我對坐,談起寺廟歷史時眼中泛光;
有一間窯洞民宿裡,年輕女主人將蒸饅頭的布巾鋪得平整如畫;
有一次在雲岡石窟,陽光斜灑在佛像臉上,那表情,竟像在默默說:「你終於來了。」
那一刻,我知道我欠山西的不只是一次旅行,而是一種理解的缺席。
⑦ 越是沉靜的地方,越需要有人為她說話。
我不敢說山西該「爆紅」,因為熱度終將退去。
但她該被穩穩地看見,被溫柔地認識,被深深地記得。
她不是一個觀光地點,而是一段文明的證言。
她是中國之中最像母親的一塊土地——不求你榮耀她,只願你別忘記她。
願未來的旅人,在這片山河中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真心地、安靜地走進歷史與文化的縫隙裡,聽一聽那些從未高聲說出口的故事。
那,是這片土地真正的聲音。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