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应届生身份取消”上热搜:你以为的保障,其实是牢笼
2025-07-24

親愛的朋友:

那些被賦予「保障」之名的制度,有時正是困住年輕人最緊的繩索。

這幾日,有關「應屆生身份或將取消」的議題再次躍上熱搜。消息起初引人驚詫,後來細讀才知,是多地人社部門決定放寬應屆生的認定條件,不再拘泥於是否有過短暫工作或繳納社保的經歷。這是一個微小卻不失意義的裂口,讓人重新審視那曾被視為寶藏的身份,原來在某些時刻,竟也如鐐銬一般沉重。

從前我們以為,「應屆生」是一塊閃閃發光的敲門磚,是考公考編、落戶進編的綠卡。但愈走近現實,愈發發現,這張名為「應屆」的門票,時常也將人反鎖於原地——不敢輕易試錯、不敢貿然就業、不敢離開賽道。彷彿一個人若失去了這個身份,便從此與機會絕緣。

應屆生的紅利越多,選擇的自由就越少。

我見過不少年輕人,在拿到畢業證的那刻並未獲得輕鬆與釋放,反而像踩在一枚易碎的玻璃上,生怕踏錯一步。不是因為他們懶惰或膽怯,而是制度將一份原本該屬於每一位青年的寬容與彈性,變成了一場殘酷的「一次性選擇」。

那是一種進退維谷的狀態:若立刻就業,就可能失去考公、落戶的機會;若暫緩出發,又要背負兩年空窗期的焦慮與自責。每一條路彷彿都是賭局,不賭,又怕錯過所有的籌碼。

而這一切,不是因為年輕人不夠好、不夠拼,而是因為制度設計在無意間將風險轉嫁給了個體。明明是為了保障,最後卻成了局限。

制度的善意,若無法與現實對話,便容易滑向懲罰。

在這個就業壓力沉重的時代,「應屆」的保護邏輯本是為了助一臂之力,但當它變成通往機會的唯一門徑時,那些不合規範的年輕人,便只剩下被擠出的命運。

而這種保護,不只是一場個人的困境,也是一種資源錯配。企業明知真正匹配的可能是有經驗的往屆生,但政策補貼卻導向應屆生;機構本想穩健用人,但出於規則限制,只能把網撒向未曾落水的學子。

這不是哪一方的錯,而是整個機制在設計時,忘了人心與人生都有其不可預測的弧度。人不是工具,不該被製定為「有效期限內的產品」。

真正理想的制度,不是圈出誰可以享有紅利,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從錯誤中再起。

一紙身份,不該成為青春的唯一保險;一次選擇,也不該定義人生的全局。人生從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無數個試煉與迴旋構成的長路。可我們的制度設計,卻太過線性:只允許一戰成名、不容許轉身重來。

這樣的設定不只讓人窒息,更可能磨損整個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一位年輕人如果在最需要被容錯的年紀,卻被要求不能失誤、不能繞道,那他將何以長出真正的成熟與自我?

願制度能從「保障部分人」轉向「激發所有人」。願它相信:沒有哪個身份,比一次被允許跌倒後仍被接住的雙手,更值得被珍惜。

年輕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種正在開展中的可能。

我們總說應屆生值得被關照,因為他們年輕、因為他們初入社會、因為他們沒有背景。但真正的關照,不是將他們圈進一個保溫瓶,而是讓他們在現實裡磨礪、受挫、再出發。

很多人對取消應屆生限制感到不安,是因為我們太習慣透過標籤去分類人群。應屆、35+、往屆、失業者、靈活就業者……可真正的公平,從不是給每一種標籤設置一個單獨的門口,而是讓人們無論處在哪種身分裡,都能擁有進出自如的路。

制度的價值,不在於設置特權,而在於減少不必要的懲罰與擠壓。

一個文明社會的成熟,是它願意讓人慢慢長大。

年輕人不該被迫在尚未學會選擇時,就做出不能反悔的選擇。社會也不該只偏愛一張「剛出爐的履歷表」,而忽視了那些帶著歲月與折痕走來的人。

願我們終能看見:紅利的本質,不在於針對誰特別好,而在於讓每個人都不那麼難。那是一種無聲的公平,是一種默默為每個人保留可能性的善意。

當「應屆生」這個名詞不再懸掛於頭頂,而是被溫柔收回制度的身體,或許更多人才能真正自由地開始自己的人生,不是為了守住身份,而是為了活出自我。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