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80后考公人:连考十年,还没上岸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① 人生不是一場上岸競賽,而是與內心握手言和的旅途。
我時常想,考公這條路,是否真是通往安穩的唯一捷徑,還是時代賦予焦慮者的一場集體幻夢。三十五歲的年限像一道靜默的門檻,不言不語,卻對許多人劃下了最後的期限。那些走過十年考場、一次次拿起又放下筆的人,究竟是敗給了現實,還是終於願意放過自己?
在那數百萬報名、數十人爭一職的殘酷數字背後,我看到的不是懶惰或失敗,而是一種用盡力氣也無法抵達的張望。他們不是沒有夢想,只是選擇了沉默地承受夢想的重量。
② 反覆的報名與棄考,是對不確定命運的習慣性投幣。
有些人,像是習慣了在夜市中投擲彈珠的老手,即便知道不中獎的機率極高,仍會忍不住投下一枚硬幣,心存一絲僥倖。每年考公報名時,那些手指不自覺點開網站的朋友,早已不是為了志在必得,而是在和現實搏一口氣:萬一呢?
一次又一次的「報了又放棄」,不是懶惰,而是一場對內心現實與夢想的拔河。考點太遠、準備太少、裸考沒戲……這些看似藉口的話語,其實是人內心對自我極限的真實交代。有些人走進考場的,是身體;有些人走不進考場的,是太沉重的心。
③ 在體制的光環裡,有些人看見了穩定,有些人卻只感覺到困。
身處編外,卻置身於編制的氣場之中,讓人既嚮往又疏離。飯卡、福利、休假、社會尊重……這些外在的光彩,為無數人種下了考公的執念。但當真正進入那一棟棟辦公樓,才發現,體制的穩定是以秩序與自我收斂為代價。
有人在裡面如魚得水,有人則覺窒息難耐。曾有朋友在體制內患上重度抑鬱,日日應對不完的檢查、追責、政策變化,耗盡心力。他們的痛苦,往往不被「外面的人」理解。正如同在圍城內外兩端的人,總以為對方那邊才是自由。
④ 即便已有編制,仍舊有人不願止步,因為人心總在渴望更好。
從事業編到公務員,不是重複,而是一次對「更高階穩定」的追逐。那不僅是一份工作調動,更像是對自己努力與價值的再次確認。有些人不理解,為什麼已有編制還要考公,其實就像爬山時看到前方還有更高的峰,便忍不住邁開腳步。
但這樣的追尋往往代價沉重。五年、十年的備考,不只是時間的流逝,更是無數生活選擇的擱置與讓渡。有人因此延後婚期、放棄升學、捨棄房產,只為一張准考證、一場面試。可是理想如月,總是要仰望的,哪怕爬不上去。
⑤ 每一次落榜,都是一次「對不起」與「還是要再試一次」的輪迴。
準備、報名、熬夜刷題、再度落榜……這樣的情節,不斷在無數人身上循環。那是一種介於痛苦與希望之間的懸空狀態:不忍心放棄,卻又不敢相信還能成功。
有位母親,在孩子睡後熬夜讀書;有位職員,在上下班三小時的通勤途中背申論;有人在進面試後以0.7分之差落敗,回家路上哭到顫抖。這些沉默的努力與痛哭的瞬間,是對人生唯一可能的出口,投注全部力氣的躍身一跳。
⑥ 限制的年齡,不只是制度的設計,也是心靈的一道分水嶺。
三十五歲的年限,如同科舉的封頂。明明知曉制度無情,卻仍有人將希望緊緊綁在「最後一次」的旗幟上。從三十歲倒數到三十五歲,每一次報名都像是命運發給的「最後通牒」,令人膽寒又不甘。
但世間從未有真正的最後,只是人心在某個時間點,願意停下那場不再值得的戰役。不考了,不是認輸,而是終於理解:人生不是非得靠一紙公文才算成全。
⑦ 沒有上岸,不代表你不夠好,只是那艘船原本就不為所有人準備。
有些人裸考裸面,竟能筆試第一;有些人刷題數年,卻始終無緣錄取。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而是命運的邏輯從來不以努力為唯一準則。就像有些花開在春日,有些卻選擇深秋,每一朵,都有它自己的節氣。
那些沒有上岸的人,未必不夠聰明、不夠勤奮,而是人生早已為他們安排了別的岸。在那條沒有考公成績單的道路上,也許有等待他們的幸福、自由、成就與愛。
⑧ 真正的生活,不會因為一紙錄取而決定光彩,而是你怎麼面對它。
有位母親說,她在追逐公職的歲月裡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也許,她無法再回去彌補。但她可以從此刻起,重新活出自己——不是作為一個「考生」,而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我們無需為自己年少時曾認真對待夢想而感到羞愧。那是我們愛過自己、尊重過未來的證明。而當一切結束,願我們也能說一句:「再見了考公,你好啊生活。」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