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30篇文章,一篇4.8w+爆款,赚了1000块: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① 寫作的價值,從來不止於收入本身,而在於內心的回聲與生命的拓展。
當我靜下心來,數著過去半年寫下的三十篇文章,心中湧現的不是「才賺了一千元」的計較,而是一種如同冬日陽光般的溫熱:在世界最喧鬧的角落裡,我找到了一個可以靜靜說話的地方。即使回報有限,但每一次點讚、每一條打賞,每一位陌生讀者的留言,都是天心在我筆端的回響。寫作如種田,早期不看收成,只問是否真心耕耘。
② 從「收入微薄」的現象中,看見創作與現實的兩層秩序。
有人會說,30篇文章只賺1000元,這樣的努力不值得。但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真相——收入是現實的量尺,而寫作,是靈魂的座標。這一千元,是與世界交換的一點微光;但那每一次靈感來臨的喜悅、深夜敲字的靜謐、讀者共鳴的留言,卻是無價的。表面看來這只是一段個人創作經歷,但實則是一場人心與世界之間的真實交鋒,一場「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修行。
③ 公號寫作,如修道,需要定力與耐心,方能見山是山。
開通流量主需要500粉,這聽起來不多,但在沒有任何私域基礎的情況下,實則猶如攀山。每一位粉絲,都是在茫茫人海中,願意駐足傾聽你說話的人。這份連結來得珍貴而真實。當我們以平常心看待閱讀量的波動,以學徒心態琢磨選題、打磨語感,就像一位坐在木窗下寫字的人,不看風來不來,只問筆是否安穩。
④ 創作之路上,現金流之外,還有心流。
文章打賞少,廣告接單難,流量主收入低……若僅從商業回報論成敗,可能很多人會選擇停筆。但我越來越明白:我們不是因為能賺錢才去寫,而是因為寫作本身帶來了情緒的寧靜與意義感。我記得第一次收到陌生讀者的打賞時,那種激動並不是因為幾十元的金額,而是因為「有人理解我,且願意用真金白銀支持我」。這樣的時刻,就是寫作最動人的回報。
⑤ 創作者的兩種路徑,如水與山,各有其勢。
有的人選擇接廣號,如流水追風,求的是迅速的點擊與轉化;有的人選擇接單號,如山穩行遠,靠產品與價值沉澱收入。我看到有人日更爆款,靠流量賺千元一天,也看到有人文章閱讀不高,卻靠深度內容和私域運營穩定變現。這讓我明白:路沒有對錯,關鍵在於是否適合自己的節奏與性格。對我而言,我願意像種樹人一樣,默默耕耘,等時間來驗證深根是否已成林。
⑥ 「寫」的本質,是與自己對話,也與時代交心。
我發現,那些真正喜歡我文章的人,並不是因為我提供了什麼「乾貨技巧」,而是他們從中看見了一種熟悉的心情、相似的困惑,甚至是他們曾經想表達卻說不出口的話。這種共鳴,來自我把自己活成了文字。正如王陽明所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當我們不再討好讀者,而是先誠實地面對自己,文字才會有力量。真正的影響,不是聲量,而是穿透。
⑦ 平台機制變了,但創作初心不能變。
許多人問:「現在做公號還有機會嗎?」我覺得,正因為平台推薦機制不再仰賴粉絲數量,而開始鼓勵優質內容被陌生人發現,這正是小號的春天。這是一種新的公平:不再只看誰資源多、人脈廣,而看誰真的有話想說、有能力說清楚。這對我們這樣的寫作者來說,是一種微妙的祝福。
⑧ 情緒價值,是寫作帶來最厚重的禮物。
對一些人來說,寫字是為了逃離日常的壓力;對我來說,是為了與自己握手言和。每當我生活陷入混亂,心念不寧,我就會靜下來寫一段文字,仿佛在水中擲下一顆石子,那些煩躁便一圈一圈散開。寫字不是生產內容,而是讓混沌的日子有了秩序。哪怕只有我一人讀懂,也值得。
⑨ 不是每一個文字都會成為爆款,但每一次落筆都在成為自己。
我們太容易被外在的數字綁架,被閱讀量、粉絲數、打賞額牽動心情。但其實這些都只是風景,真正要關心的,是我們走路的姿態。我開始明白:爆款文章帶來一時的亮眼,但能陪你走十年的是內在的節奏與筆下的誠懇。當我回望那些沒有成為爆款的文章,我發現它們依然值得,因為它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成長的一部分,是我與世界相遇的足跡。
⑩ 寫作之路,也是一場修行之路。
它教我節制、教我觀察、教我忍耐浮躁、教我等待果熟。在這個「快與多」為王的時代,寫作提醒我放慢腳步,用心活著。當我問自己:「還值得做嗎?」我心中升起的回答是:若我還想活得更真切,那就值得。哪怕這條路不寬不易,但它真,它亮,它讓我安然無懼地望向未來。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