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663分学霸,放弃复旦上二本:毕业有编制,工资21万!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① 選擇不是一場關於光環的競賽,而是一場與命運相知的對話。
當我們聽到「663分放棄復旦,選擇二本警官學院」這樣的消息,第一反應常是驚訝,甚至錯愕。但若靜下心來細思,就會發現:這不是一場愚昧的錯配,而是一個時代思潮下,極其清醒的判斷。
那孩子不是「不行」,而是他太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他沒選名校的光環,卻選了一條確定性極高的生存之路——一份編制、一份穩定的收入、一次少走彎路的機會。
而我們之所以驚訝,是因為過去的信念被悄悄改寫了。曾經我們深信:分數高的人該走最高的學府,名校代表成功,城市代表夢想。而如今,這些信念不再絕對。人開始願意放下身段,靠近生活本身,這種變化,值得我們停下來,細細看。
② 當世界不再如預期發展,智慧便是重新定義「值得」。
我們都在一個大轉型的時代裡:高學歷不再保證高收入,大城市不再保障穩定生活;曾經讓人引以為傲的頭銜,今天也可能落入35歲被裁的焦慮。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人選擇繼續爭奪名校資源與未知機會,有人則選擇一步到位,進入穩定編制,換取清晰的未來。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清醒的取捨。畢竟,生活首先是「能過下去」,而不是「聽起來很好看」。倘若穩定可以解決焦慮,那麼它就是當下最實用的奢侈品。
③ 編制不是宇宙的盡頭,而是許多人能安心出發的起點。
那些願意選擇警官學院、定向師範、地方醫衛的孩子,他們不是沒夢,而是懂得夢該如何落地。他們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那條「邊走邊穩定」的路。
回到家鄉、回到縣城,或許沒有高樓林立的光景,卻有可預期的未來、被需要的工作、能好好活著的節奏。他們不是不想冒險,而是懂得:試錯的代價,對某些家庭而言,並不起眼。
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一個普通家庭,意味著什麼?是父母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是子女婚事少一點談判籌碼,是人生至少有一塊可以立足的磐石。這,怎麼會不值得呢?
④ 真正自由的人,不是選最多的那位,而是敢於捨去、善於承擔的人。
選擇名校,是一種自由;選擇定向、選擇編制,同樣是一種自由。自由不是只有站在最高的起跑線上才存在,它也可以存在於一份清楚知道自己「不願走哪條路」的明白中。
就像那位選擇警官學院的孩子,他或許不願在繁華中浮沉、不願為一紙履歷四處奔波、不願花幾十萬讀書卻仍需打無數份簡歷。他想選擇一條早點安頓自己與家庭的道路,這不也正是深刻的自由嗎?
自由不在於選得華麗,而在於選得安然,並願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
⑤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最珍貴的,是對選擇本身的覺知。
這些看似「非主流」的選擇,其實源自對現實的敏銳洞察與自我邊界的清晰認識。有些人走向名校,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擅長長途競賽;有些人選擇地方院校,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可控的未來。
真正的教育,不該只教人「如何追求卓越」,也應教人「如何擁抱務實」。因為只有當人學會衡量自身處境,理解家庭資源,認清社會現實後,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選擇不應該只有一條標準答案,而應該有無數條被尊重的路。
⑥ 我們為孩子設想未來的時候,請記得:光芒不止於大舞台,也藏在穩定的日常裡。
我曾聽一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教過最聰明的學生,如今做了最普通的工作,但他過得很踏實、很快樂,這就夠了。」
是的,這就夠了。
不是每個人都要走進清北、外企、世界五百強;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上市、財務自由。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們活得光鮮,而是為了自己可以在日升月落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踏實。
若一個孩子能用自己的分數,選擇一條讓他心安的路,那麼這663分,不只是學術的分數,更是人生的智慧。
⑦ 教育的終點,不是輸出一群成功模板,而是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方向。
這位放棄復旦的孩子,給我們上了一堂安靜卻震撼的課。他沒有走最耀眼的路,卻走出了最清楚的未來。
也許在未來的很多年裡,他會如願穿上警服,成為那一抹守護的藍;也許他只是回到小鎮,守住一方平靜。但那都是他的選擇,是他與命運之間的和解。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不必非得追逐標籤,也能找到值得一生堅持的坐標。
⑧ 讓孩子走好自己的路,遠比走進哪一所大學更重要。
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高光時刻」,而是更多踏實、清醒、有生活韌性的人。
所以,與其焦慮孩子是否能上985,不如去問問孩子: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大人?你願意如何生活?你準備承擔哪種結果?
如果答案是清楚的,那麼不論名校還是二本,都是值得敬佩的開始。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