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真正能成事的人,不靠能力,不靠人脈,而是靠一種內在的自我驅動與清醒的覺察。

這句話初看讓人意外,卻越想越真。能力,有人天生聰穎,有人資質平常;人脈,有人家世顯赫,有人獨自成長。然而,最終真正走遠的人,是那些不斷自我驅動、自我更新的人。他們不只是會做事,更知道為何做、為誰做、做成之後內心會有什麼變化。

夜深人靜時,我常想起那些一閃而過的念頭——想學畫畫,想去遠行,想寫一本書。這些念頭都曾激起內心波動,但最終,有多少實現了?多數,只在想與拖延之間,輕輕地、慢慢地、悄然消失。

那不是能力不夠,不是條件太差,而是那個「我」還未真正蘇醒。

成事的第一步,是從“我想做什麼”開始——主動思考,是人生真正的起點。

我們常活在別人的標準裡。從小按父母期望生活,長大聽從老師指引選專業、找工作。生活習慣則被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吞噬,一天轉眼就過了。偶爾燃起一絲熱血,卻又迅速被日常疲倦與拖延壓下。

我們會說:“我不知道該做什麼。”但更真實的說法其實是:“我不願靜下來想,我怕想太多會更痛苦。”

主動思考,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場內心的硬仗。那是一種與惰性搏鬥的掙扎,是將視線從外界拉回內心的決心。

周嶺曾說:「人們喜歡感動自己,卻避開真正的思考。」我聽到這句話時,內心忽然有些刺痛。因為我知道,那曾是我的樣子。

想得少,做得多,結果往往是做了一堆沒有意義的事。靜下來問自己:「我真想做的是什麼?」這句話,會像一束光,照出我們內心積壓多年的渴望,也照見我們習慣逃避的空洞。

成事的關鍵,不只是要做,而是要讓“做”成為我身分的一部分。

我們不是用意志力去撐起一件事,而是讓自己變成那個會自然去做這件事的人。當一個人認定「我是什麼樣的人」,那種身分就會主導他的選擇與行動。

詹姆斯·克利爾在《掌控習慣》中說:「行為改變有三層:結果、過程、身分。最深刻的改變,來自於身分層。」

這句話改變了我對「改變」的理解。我開始明白,那些真正持之以恆、走得長遠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早就默默地說:「我是這樣的人。」

就像一個人愛閱讀,並不是每天硬逼自己讀十頁,而是因為他覺得「閱讀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存在的方式」。這樣的人,哪怕生活再忙,總會為書留一個角落。

而如果一個人只是告訴自己:「我要讀完這本書」,那麼進度慢了就會焦慮,讀不懂就會放棄。

所以,真正的動力,不是從「我該做什麼」開始,而是從「我是誰」開始。

若要讓這種身分紮根於內心,得從自我暗示與日常環境中逐步建構。

身分並非一念之間就能轉變,而是長久以來潛移默化的結果。剽悍一只貓在房間貼上「氣度」、「今天」、「我們很貴」等字,是在用環境提醒自己,不斷將未來的自己提前內化成現在的自己。

這不是自我欺騙,而是主動塑造未來的意識。拿破崙說:「信念,是潛意識中被反覆強化的精神狀態。」我覺得這正是「身份建設」的本質。

李娟,高中輟學,生活簡單,但她從小就認定:「我是為寫作而生的。」這句話,看似平凡,卻蘊含著巨大的信心與力量。

我開始學著問自己:「如果我是個寫作者,我會怎麼過今天?」這個問題,悄悄地改變了我面對空白頁的態度。

當內心穩定下來後,做事的方法也有其技法,而非僅憑熱情。

熱情是點燃之火,但技法是守火之風。周嶺提到三項關鍵:

首先,是敢於假設。
哪怕模糊、哪怕不確定,也願意先給自己一個初步的想法。「我不怕錯,我怕不開始。」人生最怕的,不是選錯路,而是站在原地不敢走。

我曾指導一位學生寫文,他總說:「我不知道怎麼開始。」我鼓勵他先寫下最蠢、最爛的一句話。幾天後,他回來說:「老師,我寫出一段還不錯的內容了。」那段內容的開頭,就是當初他以為「太蠢」的那句話。

其次,是降低期待。
我們太容易對自己殘忍。稍微做得不好,就內耗、就否定,甚至自我懷疑。「怎麼我還是這麼沒用?」其實,只要允許自己「做不好」,才有機會慢慢「做得好」。

周嶺學魔方,沮喪到想放棄,但轉念一想:我只是個剛學走路的孩子啊。於是,練習繼續,熱情再起。

最後,是用「七年即一生」的眼光看待自己。
七年,看似漫長,卻也正是我們成長真正所需的節奏。若能忍耐寂寞、容納緩慢、抱持信心,那麼任何技能、任何夢想,都可以紮根結果。

與其焦躁地在三個月內「看到效果」,不如踏實地在七年間「成為一個人」。

成事,最終不是一場外在的勝利,而是內心的一次成熟。

當我們開始主動思考自己想做什麼,當我們建立起與這件事相關的「我是誰」的身份,當我們懂得在行動中使用技法、接納慢與錯,那麼我們便會逐漸擁有一種內在的穩定與力量。

這力量,不在於一日寫出爆文,不在於一夕之間暴紅賺錢,而在於:我知道自己為何而行,我願意用一生時間把自己走成一條路。

有一天,我們終將明白:那些熱淚盈眶的瞬間,不是因為終點多麼輝煌,而是因為自己終於成為了願意走下去的那個人。

願我們都能在日常之中慢慢成長,願那些曾經流過的汗、熬過的夜,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真正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