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写作在体制内实现3连跳后我发现:在正确的路上前行,人生才会有盼头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① 生命裡真正有盼頭的時刻,往往並非來自外在的升遷與掌聲,而是來自內在某一刻的覺悟——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走在一條清明而正直的路上。
年少時寫得一手好文章,也許只是一種天分的展現;可當歲月推我入一座重重規範的體制,寫作忽然變成一種責任、一種考驗,甚至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內在對話。
② 我以為,只要夠努力,就能被理解。但現實中,努力往往不會直接兌現為被接納。當我被調崗,轉入陌生的崗位,一份份毫無情緒的公文資料成為每日的必修課,才真正感受到:技藝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華麗,而是因為能抵達他人心中最需之處。
我曾為一份黨建材料整夜難眠,寫出的稿子在會前被無聲地否定,那一瞬,我感到自己過去所有的文字,像是漂浮在空中的雲煙,無根無據。
③ 可也是那種痛——讓我開始思索,為什麼我會寫不出來?
過去的我,寫作是出於習慣,是憑直覺和才氣完成的一場場漂亮轉身。但現在,對面的人不是語文老師,而是需要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領導,是期望從文字中看見方向的群眾。
這時候,我終於明白:「寫」的對象變了,我的思維卻還停留在自我表述的框架裡。
④ 那年冬天,我第一次走進了粥老師的寫作課。
起初只是懷著試一試的心情,5元的門票像一杯溫熱奶茶,不足以讓我投下全部信任。但當我真正跟著助教、跟著節奏,一步步練習、一行行修改,我開始鬆動過往的寫作慣性。
那堂關於「讀者思維」的課,讓我醒悟:原來我以前寫的,不是公文,而是無意識地與自己對話。
⑤ 領導其實從來不是要我「寫得漂亮」,而是要我「寫得有用」。
而要做到這點,我得學會換位思考——不同的領導、不同的崗位、不同的閱聽對象,其需求各有不同。我不能再把寫作當成才華的展示,而要視為一場橋樑的搭建。
這其中,包含著一種沉潛的智慧,一種把光照向他人而非自己身上的能力。
⑥ 漸漸地,我學會了讀懂語氣裡的期待,學會在潤筆中平衡對上與對下的語境。
原來,寫作的真正功夫,不僅在於文筆之鋒利,更在於心氣之沉穩。
文字不再只是表達,而是一種接住複雜現實的能力,是在權責交錯中仍保初心的修煉。
⑦ 那些我曾懼怕的素材查找、主題確立、論述組織,現在成為我每日工作的基本節奏。
領導不再皺眉,甚至開始點評:「這份材料語言簡練,視角獨到,值得借鑑。」那一刻,我不是為了得意,而是為那個曾一度失去勇氣的自己感到欣慰——她沒有放棄,而是在正確的方向上,緩慢但堅定地生長著。
⑧ 原來,痛苦若能被反思,就會轉化為進步。
我曾經擔心這些努力不會有結果,直到某天,年輕的同事說:「書記改過的稿子,立馬上了台階。」我聽著,卻不是驕傲,而是安靜。
因為我知道,真正的進步,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優秀,而是終於可以在黑夜中不必懼怕——自己有光。
⑨ 現在的我,不再害怕起草一份高規格的講話稿,也不再對陌生領域的彙報材料感到手足無措。
我知道如何破題、如何鋪陳、如何收束。
我學會了向高手請教,也學會了向自己誠實。
我開始嘗試經營自媒體,將閱讀所思所感轉化為日常的書寫,用我的文字,照見他人的困惑,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⑩ 這一切,不是因為我有多特別,而是我願意在不舒適的時候,還願意向內探問:我可以做點什麼?
寫作,是我給自己最好的回答。
它讓我看見,真正有盼頭的人生,不是順風順水的人生,而是無論身處哪一重困頓,心裡總有一條筆直的路,靜靜等著我去走。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