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清北商科毕业生“疯狂赚钱”的野心落空后……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預期落空,人生並非失敗,而是開始學會看清。

曾經,我以為那些頂著清北光環、擁抱金融夢的年輕人,一步步走向高薪高位,是命運的選民,是被時代選中的人。

可當那些「最聰明的人」也開始在秋招的寒風中顫抖、在銀行的面試室裡排長隊,我才明白,這個世界從來不為誰鋪好康莊大道。

不是努力不夠,不是能力不夠,只是時勢已變,天氣不再。

夢想與現實對撞的聲音,聽起來不響,卻深深地刺進了骨頭裡。

我們被教育去攀登高峰,卻少有人告訴我們,如何下坡。

徐凱曾以為,自己的未來是穿西裝、拿百萬年薪、飛來飛去做併購的樣子。

可最後的落點,是銀行櫃檯,是流程化、穩定、可預見的日常,是穿著老式西裝、被老人問理財App怎麼用的自己。

落差,不在收入,而在預期的崩解。

他不是一個人。

他和同學投遞了上百份簡歷,被無數次拒絕,從原本心心念念的「三中一華」,走向從未考慮過的「四大行」。

在一場場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面試裡,他們收起了對金融世界的熱望,只為得到一個可以安身的位子。

職業的選擇,其實是價值觀的告白。

銀行與投行的差別,不只是收入與光環,而是整套價值系統的更替。

投行講速度、講機會、講排名,是一場場短跑後的高懸獎盃。

銀行則講制度、講穩定、講人情,是一盤盤耐心擺放的棋局。

在投行實習時,徐凱以為,自己終將在這條路上奔馳——披星戴月、熬夜出差、和幾千萬的案子搏鬥。

但等到真正要踏上這條路時,才發現那個「光鮮」的自己,並不等於「想要的自己」。

日夜工作、毫無喘息、對著Excel深夜抓頭髮的模樣,漸漸讓人懷疑:這樣的成功,到底值不值得。

原來真正的選擇,不是順風而行,而是在風停時依然清醒。

有些人放棄投行,是因為心力交瘁。

有些人留下來,是因為還能熱血燃燒。

但更多人,是在大環境的浪潮下,被動調整航向。

銀行的生活不再被鄙視,是因為大環境教會了人們現實的重量——風口不再,穩定就是一種稀缺資源。

於是,「我不想再熬夜出差」、「我想在週末跑步、吃飯、看電影」、「我希望有人聽我說話,而不是只問我報表怎麼改」——這些曾經被金融人認為是「不夠野心」的句子,如今卻成了最真實的願望。

當預期破滅時,人會開始問自己從未問過的問題。

「這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

「天天坐飛機開會、住酒店出差,真的是我嚮往的嗎?」

「三年內年薪百萬,值不值得用健康與時間來換?」

從表面看,這是一場青年金融人職涯方向的轉變。

但實際上,是一場預期與自我價值的深度對話。

陳墨曾在外資投行實習,體驗過那種7天無休、105%出差率的生活。

他的身體崩了、情緒垮了、人際失聯了。

直到他主動跳出,選擇了銀行的offer,才重新找回自己的節奏:週末睡到自然醒、夕陽下慢跑、與朋友慢慢吃飯的感覺。

那不是逃避,而是擁抱另一種「實感」。

原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那條「瘋狂成長」的路。

在金融圈的鄙視鏈中,投行永遠站在金字塔頂端。

但頂端的風景,也可能是失眠、脱髮、孤獨的泡影。

有人說,那是一場遊戲,贏的人得到的只是更多遊戲幣而已。

可是當我們真正問自己:「我想要的,是這樣的勝利嗎?」

許多人,會沉默。

那沉默,不是失敗,而是從幻覺中醒來的開始。

生活,不是只有一條「向上」的路。

從清北商科的光環中走出,從年薪百萬的預期裡醒來,從「別人怎麼看我」中解脫出來,是一場極難但值得的旅程。

就像徐凱最後在日記裡寫下那句:「仔細想想,天天坐飛機、住酒店,這種生活可能也不是我想要的。」

這樣的懷疑,是自我覺醒的火光。

有火光,就不會永遠迷路。

而真正的力量,是在變局中依然溫柔地前行。

職業的選擇,從來不是誰贏了誰,而是誰更貼近自己的心。

有些人依舊選擇投行,那是他們的方向。

有些人轉入銀行、考入體制、返回家鄉,那也是生命另一種成熟的姿態。

世界太大,不需要每一個人都站在金字塔尖。

有時,在午後陽光下靜靜翻一本書,在安穩工作裡細細體會時間流動的聲音,在被預期打碎後,重新拼出屬於自己的節奏——這樣的選擇,才真正需要勇氣。

預期落空,未必是人生崩塌。

也許正是那個片刻的跌落,讓我們終於從社會的高台上,走回了自己的內心。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