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的职场人,能力再强,也要懂这一点
2025-07-28
我现在越来越清楚地知道,三十五岁之后,职场不是靠熬,也不是靠一腔孤勇。它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协同演习,比的是你有没有一个系统,能让自己从容地推进一件又一件复杂而重复的事,能在混乱的局面里,稳稳站住脚跟。
这几年,我几乎对“忙”这个词有了免疫。因为太多人,天天都在忙,却越忙越累。项目堆着,邮件炸着,开会不停,但真正做成的事却少得可怜。后来我才意识到,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方式太乱。没有方法的人,总是在靠意志力硬撑,可意志是会耗尽的,只有系统能持续。
我开始学着把每件事拆开,写下步骤,再慢慢优化。起初只是想让事情少出错,后来发现,它其实是在帮我减少恐惧感。有结构的事,心里就踏实些。比如一个复盘,我不再只是泛泛地感慨“怎么没做成”,我会拿出GRAI的格式,一条一条去看目标、结果、原因、启示。四步走下来,事情虽不一定马上变好,但心是定的。就像大雨过后,地上还有水,但你知道,水会退的。
开会也是。我以前最怕无效会议,大家都在说话,却没人知道重点是什么。我试过把“会议七步曲”写在卡片上,每次主持前对着默一遍。刚开始觉得有点机械,后来才懂,有些秩序就是靠坚持才建起来的。不是每次都完美,但你只要多一次清晰,团队就少一次内耗。
沟通我也在改。曾经我很怕和上级谈工作,总是话多却说不到点上。后来看到SCQA模型,我就开始练习先讲背景,再讲冲突,然后提出问题,最后给方案。有时候明明只是一个很小的需求,用这样的结构说出来,对方就容易听懂。不是技巧改变了一切,而是结构让你的思维被看见了。
说到底,三十五岁以后,最怕的不是不会做事,是在关键的时候,脑子太乱、手脚不利索。工作中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任务本身,是你不知道怎么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收尾。PDCA这个循环我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现在它成了我做决策时的默念咒语:先计划,再执行,再检查,再调整。它帮我在节奏里走,不至于乱成一团。
我也带过一些年轻同事,他们有想法也肯干,但常常陷在细节里,忘了看方向。每次他们来问我,“这个事情现在怎么办?”我就会回问,“你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其实他们也不傻,只是缺一个引导。你给他一份标准操作流程,他就不再被情绪裹挟,可以去落地执行,而不是瞎忙。
最触动我的是销售的那套SOP,听上去像是套路,但我仔细看了每一步,都是真正站在对方立场上推演的。准备、聆听、反问、选择、成交、关系维护,每一步都有人性的温度。它不是让你变成冷冰冰的销售机器,而是提醒你,任何关系的建立,都是有逻辑和情感节奏的。
我没有在任何一个岗位做到所谓的“顶尖”,但我靠着一点点拆解流程、建立模型,让自己的工作至少不再失控。我发现,三十五岁之后,真正的竞争力不是“多能”,而是“有序”。能力是原材料,SOP是你的工具箱,你能不能让这些材料发挥最大价值,就看你有没有办法系统地输出它们。
我现在很少跟人谈“奋斗”这个词,因为那东西太大太重。我更想知道,你今天有没有让手上的流程清晰了一点,文档多了一个版本,沟通少了一个误会。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在一点点塑造你这个人的可靠度。
人到中年,不怕走得慢,就怕走得乱。你可能不再是那个天赋最高的人,但你可以是那个最稳定、最可靠、最有章法的人。到那个时候,你的价值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团队一想到某个复杂问题,就自然会说一句:“让他来吧。”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