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直以为这种骗局离我很远,没想到居然发生在了自家人身上.....
2025-07-30

骗局从不是远方传说,它早已在每一个善良念头里埋好了伏笔。

我们总以为,信息时代的老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他们能接触新闻,会刷短视频,也有人告诉他们要提防诈骗。但其实恰恰相反,信息太多,反而辨不清真假,尤其是当诈骗不再用“抢”,而是用“送”的方式时。

我第一次听说“旅游团骗局”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得时候觉得离自己很远,像看一个剧本,一场专门为别人编织的戏。直到公公婆婆从德国回来,说起那碗一千块的灰绿色冲剂,我才有了一种彻底的错愕。那碗糊糊静静地摆在餐桌上,颜色很沉,气味也淡淡的,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正是这点“没什么”,成了他们心甘情愿花钱的理由。

人最怕的不是被骗,是被骗之后,还觉得那是自己的善良所换来的“朋友价”。

那位所谓的种植基地老板,先是用免费的赠品打开了老人的防线。热水泡开一袋又一袋,试喝几种口味,再送你一袋试用装,然后说:“你们喜欢我太开心了,不赚钱,卖你两袋,交个朋友。”听上去不急不躁,像是邻里间的客气——可就是这样的温柔,让人更不好意思说“不”。

我公公说:“他都送你那么多了,你总不能两手空空走啊。”

我听完没有说话。但我脑子里在想,他那句“交个朋友”,到底值多少钱?

真正高明的骗局,从来不靠恐吓和威胁,而是靠你心甘情愿地付出。你甚至会觉得那是一种感恩,一种回报,一种体面。

等到出了景点,站在冷风里才反应过来,可能被骗了。但这个“可能”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人真的去追问。因为导游在后面催着走了,“这个地方太偏,没车回去”。也因为其他老人也买了,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反而没人指责谁。只是互相交换一下价格,确认一下被骗的程度。

可最可怕的是,回去之后,他们还是继续每天泡着那碗糊糊,继续相信那里面泡的是保健,是健康,是他们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点努力。

我忍不住想起另一个朋友说起的“养生讲座骗局”。前几天我还在嘲笑那些被“苦情牌”骗去买净水器、理疗仪、床垫的老人,现在才发现,这些操作已经成熟得像是一场完整的商业模型。

先是免费讲座,讲点人人都听得懂的健康常识,顺便送你点小礼物。然后打出“缺尾款”的旗子,请你“帮个小忙”,试试看谁愿意为陌生人垫第一笔钱。

第一波付钱的人拿到了实物,还退了钱。第二天是净水器,第三天是理疗床垫,每天都有新的局,每天都有更多人愿意跟进。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这场“测试人性”的游戏从头到尾就是预设好的。

直到第七天,房子空了,电话关了,微信封了。

他们花了七天,把“信任”这个词变成一门生意。

而这些受骗的老人,不止失去了钱,更可怕的是,他们失去了以后再也不轻信任何人的能力。他们开始怀疑所有善意,也开始羞于开口求助。他们可能不再告诉儿女自己被骗,也可能从此对别人的真诚投来警惕的目光。

他们本来只是在找点归属感,想在退休生活中抓住一点“值得期待”的东西。可到头来,他们得到的是一种更深的孤独。

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是不是也会有一天走到他们的位置上,然后在某个城市的角落,被一套更高级的剧本轻易拿捏?

我们自以为聪明,但也许只是暂时没有遇上那场属于我们的剧。

有时候,我也想告诉公婆,不要什么都信,尤其是那种“越不像骗局”的东西。可我又怕他们觉得我在否定他们的选择。他们其实并不笨,只是太容易相信人了。他们习惯了那个年代的温情,邻里之间能互相帮扶,朋友之间能说一句“你来我请客”,不掺一点别的意思。

他们没学会拒绝,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有人会专门设计一场戏来骗他们的信任。

当骗局出现在自家人身上的时候,你会很难开口说“你被骗了”。你更怕他们因此自责、难过,甚至失去继续信任这个世界的勇气。

我只能提醒他们:以后不要再买那些“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东西”,出去旅游也别掏钱包。不为别的,只是想让他们安心地老去,别再被什么“苦情”牵着走了。

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少。我们也管不住每一个场子里讲着“我的货只差一点点钱就能出库”的中年人。我们更无法阻止,每一个心怀侥幸、想给自己补点健康的老人,在那一瞬间把银行卡密码输进去。

但我们至少能讲出来。讲给更多人听,讲给还没被骗的人听。

也许只是一点微弱的提醒,但也许,就是那一瞬的迟疑,就能换来一次停下。

愿那些还在用善意生活的人,别再一次次沦为别人的剧本道具。

愿那些靠骗吃骗喝的人,哪怕只在深夜翻身的时候,能听见良知在耳边轻轻响一声。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