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狂赚2亿,张雪峰人设崩塌?
2025-08-01
张雪峰收钱没错,也从来没说过他是圣人。
不是谁挣到钱就该被审判的。尤其当这个人挣的钱,是用一场场讲得口干舌燥的直播换来的,是用无数个家庭、一个个孩子实实在在的问题撑起来的。我听过他讲课,讲那些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的院校内部结构、专业分支、就业数据,讲得密不透风但从不端着。一个人能把那么多复杂的东西说清楚,已经很难得。更何况,他讲的东西,对很多家长来说,就是破局的唯一希望。
很多人一听“3小时赚2亿”,立刻情绪上头。但其实拆开看,接近两万个家庭,买了一个志愿填报服务,每家出一万多,换一次完整的咨询流程、线下集训、专业分析……到底谁亏了?谁被骗了?我想了很久,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他赚了钱”,而是“他让太多人看清了局势”。
尤其是那些原本靠信息差吃饭的人,他们最讨厌的不是张雪峰收费,而是他把信息讲得太透、讲得太广,让底层人也能听懂。
其实,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现实里,谁来告诉你:生化环材真的是“四大天坑”,本科学了找不到工作;学金融没有关系背景,连门都进不去;工商管理听上去体面,实际岗位根本不认这个学历……这些话没人愿意说。学校不会说,机构不会说,连招生简章都不敢说。
但他天天说,还说得一针见血。
我听他说,“普通家庭别碰口腔医学以外的临床,学医要熬太久”;又说,“不认识人就别碰金融”;也说,“穷人孩子学工科,是最靠谱的路径”。听的人心里其实都明白——这些话,粗糙、不圆润,但真实。
有时候我觉得,他根本不在卖课,他在卖方向感。是那种对于站在岔路口却没人指路的家庭来说,格外稀缺的方向感。
他也不是没被泼过冷水,说他制造焦虑、收割家长,甚至说他在贩卖“寒门翻身”的幻觉。但说实话,这种幻觉哪怕真的存在,也比一无所知要强。现实是,寒门不翻身的概率本来就高,但张雪峰起码告诉你哪条路不值得走,哪里是陷阱,哪些是梦。
而那些说“怎么不免费”的人,从来没想过他的团队有几百人,内容有多庞大,光数据更新和模型迭代就不是一件小事。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整家公司在用商业模式承担公众服务。免费信息不是不提供,而是已经提供了,还在持续更新。你去搜,他那些讲专业的视频,全都挂在网上,免费观看。没人逼你买一对一,愿意花钱的是那一部分想要更细致、更针对的家庭。
有时候我真想问那些骂他“贩卖焦虑”的人:你到底是怕别人焦虑,还是怕别人突然清醒过来?怕那些原本迷茫的家长,突然开始懂得筛选专业、规划赛道,怕那些原本资源薄弱的孩子,开始知道怎么在高考这场博弈里争一口气?
我很记得一场连麦。一个家里父亲癌症晚期的农村孩子,模考超过清北线,却完全不知道志愿怎么报。他爸妈连高中文凭都没有,只知道靠打工供他读书。孩子说话小心翼翼,眼里有光,但不敢多说。他问张雪峰怎么办,张雪峰当场决定全免费帮他填志愿,还资助四年学费。
这种事你说是做秀,也可以。但那个孩子接下来的四年,会因为有人替他挡住不该踩的坑,而更稳地向前走。
我也听说过他给母校哈尔滨理工捐款、签协议给郑州大学定向助学金。他的钱,是一部分家长的消费支持换来的,但又重新流向了其他需要帮助的年轻人。这不是道德绑架,是一种路径。谁说商人不能有赤诚?谁说收了钱就不能帮人?只是我们习惯了看人先看标签,一听“赚钱”,立刻把人往“割韭菜”里套。
其实你去看志愿填报服务市场,根本不是张雪峰一个人在做,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套餐数不胜数,很多价格还更高,信息却更浅。只是他火,他被看见了,就成了集火点。
他也许不完美。他有时候讲话也冲,直播里偶尔还嘴碎。但他确实讲了太多别人口中“不能讲”的话,说了太多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潜规则。他帮人省下的,往往不是钱,而是几年时间的弯路,是一份本可以避免的苦。
你可以质疑他,但不能忽视他帮过的那些人。
我想我们应该允许张雪峰们存在。允许他们挣钱,允许他们偶尔失言,允许他们在努力的同时,也养活自己和一家公司。他不完美,但他不是骗子。他没有装作圣人,只是一个愿意用信息帮人少走弯路的人。
而我更害怕的是,有一天他不说了。有一天他觉得说多了没意义,被骂多了累了,就干脆闭嘴了。那时候,才是普通人真正的损失。
因为那样,我们就只能回到信息黑箱里,各自摸索、各自撞墙、各自吃苦。没人告诉你什么不能学,没人提醒你这个专业将来吃不上饭,没人说这条路走到尽头是死胡同。
只剩下一地鸡毛,一地沉默。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