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72岁挂面大王:身家百亿,辞职当网红
2025-08-01

真正的富足,是明知已拥有全部,仍愿意从头再来。

陈克明走进镜头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不是“老”,而是“真”。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复杂,说话的语气也很平,甚至有点像乡下某个邻居大爷,拎着一袋米跟你讲怎么煮饭最好吃。但奇怪的是,越看越不舍得划走。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看起来不像是来“卖”什么的,而是来“交代”什么的。

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在教你“怎么成为成功人士”,但极少有人愿意老老实实说一句:“我已经成功了,但我还是想再来一次。”

他说:“我今年72岁,心态只有27岁。”很多人听了会笑,觉得这是营销词。但他拍视频的方式、说话的节奏,还有他背着旧双肩包走进车间的样子,恰好印证了这句话。他是真的这么想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自己已经这样过了几十年,说起来就顺口了。

我很久没有见过一个人,在离开舞台中心之后,还愿意站回地面,重新做“体力活”。不是因为穷,也不是因为闲,而是因为还有什么没做完,还想去看看结果。

这和那些所谓的“高龄创业”不一样。别人做是为了证明自己还能干;而他做,是因为他根本没停过。

他不擅长华丽的表达,可是他的选择很有力。他不做房地产,不碰快钱,他说:“我没那个能力,也不擅长拉关系。”这话听着有点老派,但其实是非常清醒。他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也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不是做一切你想做的事,而是只做你认同的事。

而他认同的事,就是做出一碗好面、做出一碗好米。听上去有点土,可这几十年来,也只有他这样的“土”,才喂饱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我不太相信那种“因为一个意外就彻底转变人生”的讲法,但我能理解,他失去两根手指那年,一定是在黑暗里熬了很久的时间。那种从“手艺人”变成“废人”的落差,会在很多年以后突然浮现出来,尤其是在他终于又站起来的时候。

但也正是这种摔下去又站起来的经验,才让他对“稳定”毫无迷恋。他从来不靠“过去的成绩”活着,每一次再开始,都像头一次。他不是非得再上市,而是习惯了“还可以再做点什么”。这种习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来的。

你会发现他做很多决定,几乎没有什么宏大的计划。他做面,是因为镇上没有好面;做米,是因为他发现大家的血糖都控制不好;拍短视频,是因为想让更多人知道怎么吃更健康。他不想当网红,只是顺手把生活拍出来而已。顺手到连镜头里的厨房都不修饰,顺手到连他的毛衣都是旧的。

有一条视频里,他自己煮米饭,一边翻饭一边尝,说:“这个米,煮得合适,嚼着很香,不干。”然后就端着碗,坐在厨房门口吃起来。他不是演,他是真的喜欢这个味道,是真的在检查自己的产品合不合格。他吃饭的样子特别认真,认真到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在院子里削萝卜的样子,一刀一刀地削,好像那个动作可以让一整天都安稳。

我们这个时代太急了,急着赚钱、急着出名、急着证明自己不老。但他好像不急。72岁了,还愿意从零开始学直播、找工厂、试口感、查报告。他说做不出好米就不卖,他说要像当年做挂面那样,靠自己去试出来。没有焦虑,没有内耗,只有缓慢但坚定的推进。

有一瞬间我特别感动,是他说:“我面做成了,大家买房买车,我高兴。”那不是场面话。那是真的有人,做企业不是为了“资本运作”,而是觉得,能让身边人过上好日子,这事就值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太理想主义了,可是就是这种“土法初心”,撑起了一个三十年不倒的企业。而这种精神,在今天,其实是越来越稀缺的东西。

我相信他的米饭能卖得出去。不是因为他拍得好,也不是因为粉丝多,而是因为,他做的那一碗饭,是带着“要让大家吃得健康”的念头去做的。这个念头,比任何商业战略都更稳妥。

有些人赢在起跑线,有些人赢在终点线。而他,是把整条赛道都跑了一遍,然后说:“不够,再来一圈。”他不想赢谁,他只是想一直跑。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