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烂尾楼”夫妇再次“哭”上热搜,但这一次我真的同情不起来……
2025-08-01

努力如果没有方向感,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绕圈。

刚开始看到亮亮和丽君那一对,我也是心软的。他们骑着电动车看烂尾楼、为鸡腿犹豫的样子太熟悉了,就像曾经那个坐在出租屋地板上吃泡面、还觉得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自己。他们的眼神里还有光,那时候我真心希望他们能熬出头,哪怕只是平平稳稳地过日子。

可现在再看他们,眼神还是湿润的,姿态却变得让人陌生了。倒不是说他们变坏了,而是他们开始觉得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委屈,是值得被奖励的资本。每一次摔倒之后的“我们真的好努力”,都让我越来越不忍心看。不是心疼,而是因为我意识到,他们是真的没有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从没想清楚要往哪儿努力。他们对平台规则几乎是零理解,对卖货逻辑也几乎不关心,全靠一腔热血加上过往的一点同情红利在硬撑。别人一劝,他们就嫌人多事;平台一封号,他们就觉得被针对。他们好像习惯了把一切不顺推给“命不好”,可我看着却忍不住想说:不是命不好,是你根本没搞清楚这场游戏怎么才算赢。

有些人一直在撞南墙,可他们是反复撞同一面墙,撞完就哭,哭完接着撞,始终不转身看一眼自己是不是方向错了。这种情绪,很难共情。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我愿意陪着你心疼一回,愿意点个关注、买点樱桃,像扶一把摔倒的人。但当你一次次重复同样的失误、听不进一句提醒,还非要在每次失败之后高喊“没人帮我”,那我只能转身走开。不是冷漠,是无能为力。

我记得有人评论他们说,“你们永远热泪盈眶,却永远不听劝”。这话不温柔,但确实准。很多人都以为,感动自己是一种力量。但只有自己被自己感动,而没有实质性的调整和成长,那种“热泪盈眶”,就只是情绪的自我消耗。时间久了,再多眼泪也换不来别人耐心地站在你身边。

我曾经也吃过一样的亏。做自媒体初期,我以为只要勤奋更新内容、咬牙坚持写文案,就能慢慢出头。可后来发现,平台规则、用户心理、数据反馈……这些我一个都不懂,硬做只是空耗精力。真正让我转变的,不是更多的拼命,而是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方向、逻辑、表达出了问题。从那之后,我才一点点重新捡起专业性,研究机制,调整策略,直到终于有了点起色。换句话说,努力从来不是万能的,但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

亮亮和丽君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他们太相信“努力本身值得被奖励”。但世界不是幼儿园,哭得最响的孩子不一定先拿到糖。有时候,你得愿意停下来,哪怕只是花半天时间,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错在哪儿。就像那句雷军说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不是不辛苦,而是太懒得想,太懒得听,太懒得修正。

其实哪怕是换个桶,都有人耐心告诉你更好的做法。十几块钱的事情,他们却选择发视频解释为什么不用新的桶,用那种“我们农村人就这样”的语气搪塞过去。这不是没钱的问题,是他们不觉得这事重要。而往往就是这种“不觉得重要”的细节,决定了你走得稳不稳,远不远。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那种委屈,生活已经这么难了,为什么还要事事讲规则、句句讲策略。但这个世界不是谁苦谁有理的结构。规则不是来压你,是来保护你。你想卖货就得缴纳保证金,是为了防止你出了问题后消费者投诉无门。你想用平台的流量变现,就要遵守平台的规定。你不能一边想靠平台吃饭,一边觉得规则是束缚。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事情。

他们让我想起一个熟人,年轻时总说“我要靠努力改变命运”。但他从来没努力地思考过自己真正擅长什么、该学什么、能做什么。他只是每天忙,每天焦虑,每天抱怨别人起点高。他的努力就像一场毫无坐标的奔跑,拼尽全力却永远不知道自己跑去哪里。

我们总说“选择大于努力”,可这话听多了也会空。真正的问题不是“选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你有没有在做的过程中反复校准、不断微调。有方向感的努力,是累但踏实的;没有方向感的努力,是越做越虚的。这种虚,会在你看着成果毫无起色时,一点点把你消耗光。

他们现在还在农村,应该还在试图想“干点啥”。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挺过来,能学会把眼泪收起来,把地图摊开来。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急着启动,但从不愿意好好规划路线;是不是每一次都想靠同情起飞,却从没想清楚怎么靠能力落地。

卖樱桃不难,难的是愿不愿意承认之前不懂,愿不愿意调整之后重新来过。没人天生知道怎么卖货、怎么运营、怎么规避风险,但你不能永远用“我们就是不会”来回避成长。

这世界不是没有温柔,但温柔给的是诚实面对生活的人,而不是一边哭着一边逃避的人。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