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相亲,爱情比不上五险一金
2025-08-01
爱情在体制内的相亲市场上,连五险一金都比不上。
有一次和朋友吃饭,她刚被一位体制内男嘉宾拒绝,理由简单得像招聘启事上的一句话:“没有正式编制,不见。”那顿饭她没吃几口,只是一边把热气腾腾的菜拨拉开,一边说:“我以为起码得见了人才知道合不合。”她笑了一下,但很快就低头不说话了。我看着她低垂的眼皮,只觉得我们都早就明白一件事——所谓“合不合”,其实是硬件决定的,跟人没什么关系。
在体制内相亲这件事上,爱情像一个没带证件的访客,总是被拦在门外。你问有没有心动,那当然有,可你得先出示你的编制、单位、户口本、父母单位信息和未来晋升路线图。没有这些,就算再心动,也只能作罢。
朋友里最早结婚的是一个男生,事业编,县人社局的。他以前并不是那种特别抢手的人,但考上编之后,亲戚们突然都变得特别热情,争着给他介绍姑娘。最初他还会认真去见,还会跟我们讨论对方的性格好不好、爱不爱读书、聊不聊得来。后来他不提这些了,只说:“这姑娘在税务局。”再后来他结婚了,婚礼上新娘他只见过三次,两家长辈坐下就开始谈房、车、首付和婚后户口怎么迁。他说得很轻描淡写,但我知道他也许还是想有一点浪漫的。
可浪漫是奢侈品,尤其是在体制内。这里每个人都背着稳定的外壳在找另一个稳定的外壳,期望两壳一合,就能建出一个安全的壳中世界。里面有退休金,有带薪年假,有病假、有年终奖,但就是没有“非你不可”。
我认识一个女生,单位是市里教育局,自己长得清清秀秀,性格温和。她前前后后见过十几个男生,大多是法院、公安、财政这类部门的。她说她也想谈一场恋爱,可每次见面都像是人力资源部在对接岗位。她甚至在第二次约会就被问:“你爸妈哪退休?有没有房?”她说:“我不是在找上司,我是想找一个人一起生活。”但这话她只敢在我们面前说,说多了别人就会说她不现实。
相亲成了一场升级游戏,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市里>县里>乡镇。级别越高,选择越多,主动权也越大。一个考上市级法院的男生,哪怕秃顶160,也能在媒人嘴里被描述成“经济适用型优质男”。只要你有编制,你的五官可以靠工资打补丁;只要你父母退休金高,你的社交能力可以被解释为“稳重”;只要你年终奖多一点,你所有的不足都能被抹平成一句“会过日子”。
而一个没有编制的女生,就像一件少了一道缝的商品。外表再好,也总有人问一句:“她单位是哪儿的?”如果回答是“民企”,那笑容就会立刻黯淡下来,仿佛这段话已经可以结束了。
我开始有点理解一个朋友说的:“你越不愿意当商品,越容易在相亲市场里受伤。”她曾经爱过一个人,两个人都在体制外,感情很好,可到结婚那一步,对方的父母劝他:“你要找个稳定点的,起码能进医保。”最后她哭着搬了出来,从此再没主动联系过那个男生。
人总会妥协,尤其是在小城市。这里的生活节奏虽然慢,但婚姻节奏奇快。谈两周就订婚,订婚第二天谈彩礼,第三天开始算生育年龄和产假安排。一个女孩子刚满29岁,男方家长就开始担心“高龄产妇不好带孩子”。而她,甚至还没来得及知道对方喜不喜欢猫。
越来越多的女生告诉我,她们不想再相亲了。不是因为不想结婚,而是因为在相亲的过程中,她们越来越清楚自己是怎么被看待的。像一个带着标签的盒子,每次被打开,都只是为了看看里面有没有“五险一金”、有没有独生子女、有没有上升空间。
可也有人依旧坚守。一个男生说,他坚持只找公务员。他不想老婆以后生病还要跑医保办事大厅,不想孩子户口上不了。他说:“我不敢爱一个不稳定的人。”这句话我听着有点哽咽。爱情在体制内成了一个需要备案的申请,必须先过了资质审查,才能排队进入心动。
有时候我会问: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已经不再追求爱情了?但答案总是模糊。更多时候,是我们没得选。
我也认识一个女生,她的标准是“只要有稳定工作就行”,样貌可以退让,收入也可以商量。她说,她不指望这个人带她看世界,她只希望这个人能一起买酱油、一起交水电费,冬天有人抢她的被子,夏天有人帮她扇风。听着很普通,但这种普通的愿望,在相亲市场里已经成了奢望。
她也见过很多人,最后说了一句让我记很久的话:“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是商品,直到我被挑了一遍又一遍。”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而是一群人共同的困境。当爱情变成选项,保障变成首要,婚姻像一次对赌,你拿出稳定,他给你承诺。可谁都知道,承诺这东西,连退休金都不如稳定。
你不挑人,人家也在挑你。你刚打开门,对方已经带着尺子来了,测你的工作、父母、年纪、子宫和生育能力,然后说一句:“你还行,但下一个可能更优。”
一个相亲对象说得很直白:“这个年纪了,谁还谈恋爱?都是在选配偶。”
也许吧,我们真的太想活得稳妥,稳妥到愿意牺牲心动。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