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王志纲重磅演讲:比“熬”仍在持续,但春天就在前方
2025-08-03

春天就在前方,只要你还愿意走下去。

这几年,很多人都在“熬”,企业在熬、家庭在熬、年轻人也在熬。有些人一边熬,一边盯着天看有没有雨落下来;也有些人一边熬,一边在田里翻土、修渠、播种。谁都看不清明天,但只要你不放弃手里的活,等春天来的时候,你就不会手足无措。

世界变了,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事。变得快,变得大,变得不像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很多人问,世界到底怎么了?我说,世界是在重启,就像我们走到了一个新的地带,这里没有地图,没有老路,也没有人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你不可能再靠模仿去赢,你只能靠自己。

这就是“无人区”。无人区的意思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人走在你前头。以前中国跟着世界走,还能抄,还能学;现在中国到了前面,一回头发现没人可以学了,路得自己找。这种状态既让人兴奋,也容易慌。因为从此以后,走错一步可能会摔跤,但也可能踩出一条新路来。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确定”的。欧洲不再优雅繁荣,街上是垃圾和尿味,物价高得离谱,网络差得像回到十年前。美国依旧强大,却被政治正确绑住手脚,表面自由,实则焦虑。日韩依旧规整,却走不出过去的路。东南亚热闹却基础薄弱。越是走出去看世界,就越能感受到,中国的稳定、完整和潜力,是这个动荡世界里少有的确定。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再一次的跃升。过去我们靠制造、靠基建、靠城市化,这些确实厉害。但人不能老靠同一招。新一轮的增长,得靠新质生产力。这不是口号,是方向。四个字拆开来看,就是要新、要精、要深、要实。你再怎么熟练以前的老手艺,不能转身就要落伍。

“新质”的本质,是人和技术的结合,是把想法变成结果的能力。无论你是做光伏的,做电车的,做数据的,还是做消费的,只要你能把东西做得更聪明、更快、更节能、更贴心,就是新质。它不是科技圈的专属,也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一个开面馆的小老板,只要能用算法备料、用视频引流、用社区锁客,也算是在走新质的路。

新质生产力最明显的四个方向,是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新消费。你听着像是政策用词,但其实一点都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新基建就是让城市更聪明,让工厂更自动。不只是盖房修路,更是把数据连起来,把流程理顺,让所有的资源调配得更好。一个城市能不能不靠人喊口号,而靠系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新基建的能力。

新能源是中国的一张王牌。从最早的雾霾困境,到现在的光伏、电车、储能,中国人是靠自己的忍耐和坚持,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度电能便宜到几分钱,全世界都瞠目结舌。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硬啃和硬撑。

新智造是把老手艺变成新工艺。一个工厂原来靠师傅,现在靠算法;原来靠经验,现在靠模型。制造不再只是出货,更要出品。做一个床垫可以像做艺术品一样讲究,做一根钢材也能像做芯片一样精密。

新消费最有意思。它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是好看的,可以是精致的,可以是有情绪、有审美、有味道的。人不是只有吃饭睡觉,消费是表达自我,是链接他人。一个偏远小村,只要有故事、有人、有场景,也能成为全国的热土。这就是新消费的力量。

这一切,都不是概念,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每一个小企业,每一个直播间,每一个工厂里,中国正在悄悄生长出全新的肌肉。这种力量,不喧哗、不张扬,却极具韧性。它藏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藏在年轻人的选择里,也藏在许多正在等待转型的中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中国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一边是低头苦熬的人,感觉机会越来越少;一边是抬头转型的人,发现空气里都是机会。没有人是生来幸运,只是有些人更早看清了形势,更早开始调整脚步。

在我看来,政策也在回调。以前收得紧,现在松得开。国家不是不知道企业的难,而是要重新布一盘棋。公平和效率在博弈,钟摆已经开始往效率这一边回来了。对于民营经济,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未来是可以放开手脚干事的窗口期。

还有一条路,叫“大出海”。现在的中国人,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背着蛇皮袋、挤在小工厂里的打工仔了。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有成熟的管理,有熟练的团队,有坚韧的心态。中国企业出海,不是逃避内卷,而是去开拓一片新天地。

从服装到家电,从汽车到应用,中国人带着一套又一套打法走出去。希音、拼多多、抖音、华为,比亚迪……他们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把每一个流程都抠到极致。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信心。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练出来的。

走出去的人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冷漠,只是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熟悉。但只要你愿意重新学、重新适应、重新连线,很多事都会水到渠成。我身边有不少朋友,转了一圈,回来说一句话:“原来不是没机会,是我眼光太窄了。”

这世上没有确定的事,但中国是少数几个还能“看得见未来”的地方。你可能现在挣得不多,但你能看到路在哪里。你可能现在还在苦熬,但你知道自己在走哪一条道。这就是希望最真实的样子,不虚、不空、不遥远。

一个人有没有未来,看他心里有没有“第二条线”。吃着碗里的,是你当下的本事;盯着锅里的,是你正在准备的机会;看着田里的,是你未来要走的方向。一个人,只要这三样不丢,哪怕路走得慢点,最终也能走得远。

机会不会永远等人,但总会奖励那些还愿意走的人。有时候你坚持一下,天就亮了。你再动一下,风就顺了。你再试一试,局面就活了。这个世界,从来不会给犹豫的人留位置。

所以,不必焦虑未来是什么样子。只要你今天在努力把面煮好,把产品做精,把账算清,把人带稳,你就在为明天积累确定性。这才是穿越周期的根本。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