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发钱!这个河南老板,为什么还没破产?
2025-08-03
“你们要是跟着我干,我绝不会亏待你们。”
这句话,云南文山的一位老板,二十年前对几个还在打零工的老乡说出口时,没有合同,没有协议,甚至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公司。
可今天,跟着他走来的这批人,不仅住上了别墅、开上了车,他们的孩子也进了更好的学校,家里的老人每年还有旅游金和健康补贴。
他们说:“就算走遍全国,也不会有第二个‘杨老板’。”
他是谁?他是云南春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杨如林,一个连大学都没上、靠着一条信念走到今天的农民企业家。
而他做到这一切,只靠四个字:
信守承诺。
01
连续20年发“孝亲奖”:不是给员工的,是给爸妈的
每年春节前夕,云南文山的一个县级体育馆都会热闹非凡。
几百个穿着红马甲的老年人陆续登台,每个人都能拿到一份“孝亲奖”:1000元现金、温泉旅游门票、全身健康检查卡,还有一个沉甸甸的大礼包。
主持人会念:“王金兰老人,您的儿子王小全在公司干了14年,这是您应得的。”
老人站起来,笑着说:“谢谢公司,谢谢我们家儿子没走错人。”
而台下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些老人的儿女,他们的身份是——春禾农业的员工。
这场“孝亲节”已经办了整整20年。
杨如林说:“我自己小时候,是靠邻居借米长大的。那个时候要是有人肯管我们一顿饭,我这辈子都记得。所以今天我有能力了,我要把这份‘记得’,传下去。”
很多人说他傻,给员工父母花那么多钱,不如直接给员工发奖金。但杨如林却说:
“人这一辈子,最想看到的就是爸妈脸上的笑。员工心安,公司才稳。”
02
“数西瓜大赛”:一场让人笑着哭的年会
春禾农业的年会,没有明星助阵,没有灯光秀,最热闹的环节叫“数西瓜”。
游戏规则很简单:每人限时五分钟,猜仓库里装着多少吨西瓜,猜得准就奖一吨。
每年,公司会用卡车运来几百吨西瓜,堆得像小山一样。
“猜中了就拉回家,猜错了也有几百块红包。”
最夸张的一年,有位老员工直接猜中了4吨整,被公司送回去一车西瓜,还外加1万元奖金,成了村里的“西瓜王”。
很多人笑着说:“杨老板太会搞事了。”
但其实他知道:
这些基层员工大多数来自农村,没读过多少书,看不懂财报,年会上的游戏就是他们最接地气的成就感仪式。
你认真对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愿意把命给你拼。
03
从街头卖农药,到年营收12亿:靠的不是运气
1999年,杨如林还是个骑着三轮车卖农药的个体户。
那时云南不少乡镇还在用假农药,地里收成差得惊人。他一边劝人换药,一边现场示范。常常被骂“骗人”,也常常半夜还在农户家里教用量。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会骗人,因为我骗不起。”
就这样,一户户敲门,一块块地试药,他把农户变成了客户,把客户变成了朋友。
2003年,他终于创立了春禾农业。第一批招来的员工,没签合同,只听他说了那句承诺:“只要你干,我就不会让你白干。”
他做到了。
今天的春禾,早已是云南农业龙头企业,年营收超12亿元,产品覆盖6个省市,员工超过3000人。
但让员工最骄傲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
“你看我老爸老妈,今年又去海南旅游了。”
04
真正的“人性管理”:不是精致算计,而是愿意让利
有人问杨如林:“你为啥不多留点钱,发股东分红不好吗?”
他说:“我现在的生活早就够了,够吃够穿,孩子也读完书了,我要再多干嘛?让兄弟们都过得好,才是真正的有。”
春禾的利润分配机制很特别:
每年净利润的40%用于员工福利
管理层和一线员工奖金比例为1:1
绩效透明,任何员工可申请“公司账本公开日”
甚至连车间主任每年年终奖多少,连家属都知道。
这在外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但也正是这种“没心眼”的管理方式,让整个公司人员流动率低于5%。
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超过1200人。
你说,这不就是企业最强的“护城河”吗?
05
写在最后:他没有“诗和远方”,但有“人情与担当”
杨如林不是MBA高材生,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
他不会写PPT,不懂KPI,甚至电脑都用得不熟练。
但他的企业,员工满脸笑、家属心里暖、客户信得过、社会赞得响。
他用20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
企业不是冷冰冰的赚钱机器,而是温热的人情载体。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任正非,但每一个人,都可以像杨如林那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认真种好信任、责任与善意。
这也许,就是当代中国最真实、最值得尊敬的企业家精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