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
2025-08-03

读书,是活人应有的呼吸。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这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他生命运转的方式。书,是他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是他与自己心灵对话的镜子,是他与人类智慧的对弈。活着的人,不读书,活得就像没睁眼。而毛泽东睁眼的方式,就是翻书页。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解决问题。这话他说过很多遍。书读得再多,不能落到行动上,就像囤了一屋子粮,却不煮饭。他读《共产党宣言》一百遍,是因为每一遍都能照见当下的风景。他引用科幻小说,是因为那能戳破荒谬的谣言。他推荐鬼书《何典》,是因为那里有“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的人性真相。不是因为高雅才读,不是因为流行才读,而是因为有用才读。

书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是工具,是砖头,是锄头。他读书,不设限,不设框。文史、自然、哲学、鬼怪、笑话、小人书,拿来皆为己所用。他说要进货,因为人总要应付更大的局面。你今天凭老本事活着,明天局势一变,就抓瞎。一个铺子不进货,就只能等倒闭。人脑子里没货,做人做事都要露馅。

书不是越多越好,是要反复。重要的书,他总是一读再读。红楼梦读了不下二十遍,《资治通鉴》翻了十七次,《共产党宣言》是他写文章的底稿。不是记住了就够,而是每次看,每次心境不同,书里就生出不同的光。这才是活书。

他也从不怕读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书。蒋介石的书他要读,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书他要读,唯心主义的书他也要读。他说,光读你认同的书,就像关在家里自己说话,听不到外面的风声。外面的声音再刺耳,也得听。你读书是为了搞清真理,不是为了喂养偏见。

想读得有收获,得动手。毛泽东写批注,就像跟书吵架。他读《伦理学原理》,写了一万多字批语。他不是一边读一边赞叹“真好”,他是一边读一边提问、一边分析、一边下判断。读书不是听课,是打擂台。你得上场,得出拳,才能练出真功夫。

光动脑不动口,也不成。他读书爱讲出来。不是炫耀,是为了加深理解。讲给人听,等于又读了一遍。他推荐领导读书,把《何典》印成大字本,他教身边人怎么从古书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线索。他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思。他信得过读书人,但更信得过想明白的人。

读书也得配合着实践。他说得很明白,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不是靠描写,是得咬一口。他读书,是为了走路,是为了行事。读书是左脚,实践是右脚。只动一边,走不了远路。他把书里的理论搬到现实里,一用再用,理论才长出了根。

他不把读书当爱好,而是当责任。他说,革命要靠真理,而真理藏在书里。他办事,也传教。什么是传教?不是传播自己的观念,而是激发人去读、去思、去行。他让人写书,推荐书单,提倡青年多读书,读有用的书。因为他相信,书能塑人,人能成事。

他曾说:“我如果再活十年,就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这是他最后的愿望,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活着的时候,书不离手。病重期间,还让人给他念文件。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在看书。不是因为舍不得,是因为那是他与世界最深的联系。

读书读到生命的尽头,心里也就不空。书不是让人逃避生活,而是让人更好地面对生活。是让人明白,路再难走,眼前再混乱,世间再不堪,书页里总藏着一点火,能照亮你心里最深的角落。毛泽东把这火点起来,不只照亮自己,也照亮一代人。

所以,读书这件事,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把它当作什么。是当成门票,还是当作锄头;是为了获得谈资,还是为了找到方向。毛泽东一生的读书路,就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读书人,不在于书读得早,而在于书读得深、读得活、读得明白。

人这一生,能靠多少力气奋斗?能靠多少好运走远?终归是靠你脑子里、心肠里那点东西,帮你辨是非,撑气节,做决断。而这点东西,多半是从书里一点点捡来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迷茫。越是时代变幻,越要静下心来读书。哪怕一天一页,只要认真去读,认真去想,心里总能多一盏灯。世界再乱,你的步子也不会乱。

读书这事,简单说,就是活着时,别让灵魂太饿。你若愿意读书,你就是自己人生最好的摆渡人。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