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读书,耽误赚钱!
2025-08-03
读书多,不等于能赚多。
人这一生,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但也总有些时候,不该沉迷书本。人饿着肚子谈诗意,是没底气的。一个手里没业务、脑子没项目、账户没现金的人,读得再多《人类简史》,也换不来一单成交。所以你总得先把眼前的事做成,再去翻那些叫人沉醉的文字。
这个世界上,很多爱读书的人,并没有因此变得富有。你翻翻朋友圈就能看到,越是年入百万、千万的人,越少晒读书,越少谈读书的“仪式感”。他们忙着实干、操盘、对接、投放、复盘、优化,没空天天捧着书取悦自己。他们脑中有模型,手里有方法,脚下有路径,这些靠的是反复做事,不是反复读书。
实干比读书更直接地通往成就。你想变强,不是靠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靠每天早起、每天打卡、每天写计划、每天见客户。你想成为高手,不是靠读《刻意练习》,而是你真花两千小时去剪视频、写脚本、做直播。书会给你知识,行动才给你结果。
读书,有时只是让人逃避现实的方式。很多人嘴上说“最近在好好学习”,其实是给自己的懒找借口。做业务太苦,干销售太累,写文案太烦,不如找本书读,至少安慰自己“我在进步”。这就像明知道该锻炼身体,却窝在沙发上看健身教程,越看越觉得自己懂,身体却一动没动。
大多数人沉迷读书,是因为它比干事舒服。读书的时候,你不用面对客户、不用解决突发、不用承担业绩压力。你只要一杯茶、一把椅子、一段文案,就可以营造一种“我在努力”的假象。这种假象看起来很美,实际却让人远离真问题。
真正赚钱的人,把读书看得很功利。他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书中写到的模型、公式、话术,他们立刻套到自己的业务中。读完立刻行动,不读完也敢试错。他们不读厚书,而读实战;不等书看完才出手,而是边读边干、边干边学。这种读法,不浪漫,却很有用。
读书的时间,要和赚钱的紧迫程度匹配。你现在连房租都吃紧,别指望文学作品能帮你翻身。你现在还在为转化率发愁,就别盯着叔本华和福柯发呆。你住在十平米的出租房里,还在挤公交、抢外卖单,就得先想怎么提升自己月入五千到两万。滋养生命,是有底气之后的事。先解决穷,才谈品格。先有饭吃,再谈风骨。
当下,最该读的,是实用的书。比如你做销售,就读话术训练;你做社群,就读运营模型;你开直播,就读转化脚本。这些书也许没文学性,但读完能立刻用上。你从一本工具书里学来一句话,能在直播间多留住五十个观众,这就是功利性的好处。不要觉得庸俗,把问题解决掉,比“读懂世界”更重要。
慢读、少读、功利读,是效率最高的读书方式。一本好书,读三十页也能懂一两个关键点。懂得之后立刻实践,哪怕只转化成一句更清晰的表达,也是进步。粥左罗做读书会,不是为了鼓励大家一年读一百本,而是让大家认真读透十本,最好每本书都能换来一个实用技能,最好每个技能都能帮你多赚一点钱。
很多人说,读书能治愈自己。这没错。但治愈的方式不止一种。做对一件事,看清一个市场,找到一条增长路径,也能治愈你。粥左罗业务遇到瓶颈时,不是靠文学小说缓解焦虑,而是花钱加入同行的社群,研究他们怎么做转化、怎么设计页面、怎么组织活动。问题解决了,心自然就平了。
赚钱之后再读书,更容易从书中读出味道。你不焦虑、也不逃避的时候,读叔本华才觉得深刻;你过得安稳、有余裕的时候,读《月亮与六便士》才真的动情。书是好书,但你得有配套的心境去接住它。真正被滋养的,不是看了一百本书的人,而是愿意在恰当的时间看恰当的书,并且从书里带出行动结果的人。
没有哪个阶段是完全不能读书的。哪怕你再忙,也可以每天挤出半小时。重点不在量,而在心;不在看,而在想。不必读得多,但要读得准。书读得慢,理解得深,转化得快,才是成年人读书的样子。
人生有很多阶段。有的阶段,需要你沉下心来,在书里汲取智慧;有的阶段,则需要你上阵冲锋,在现实里拼出局面。这两个阶段并不冲突,而是彼此衔接。干事时全力以赴,读书时心无旁骛,是对生命的两种尊重。
读书,不是目的。活得更清楚,做得更扎实,赚得更有余裕,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书是桥,是水,是刀,是锤子。你要带它去干点事情。不要在桥上睡着,不要光对水感动,不要光磨刀,也不要光抡锤练姿势。书给了你一把钥匙,开门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你能做到的事情,不需要读书鼓励;你还没做到的事情,读书不会代替你去做。你不去实干,没人能替你把事做成。你愿意多动手,书会帮你更快看清。你一边做事,一边回头读书,那是效率的循环;你一边读书,一边推迟行动,那是成长的假象。
你需要的,不是一本本读过的书,而是一件件做成的事。你读书,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是为了心里更有数,不是为了朋友圈的照片、书架上的装饰。真正的自律,是你知道哪本书该现在读,哪本书该以后读,什么时候该放下书本,什么时候该闭上嘴去做事。
读书是好事,实干是大事。两者结合,方有成事之本。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