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爆火!这个真相一定要看懂:不思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恶的化身
2025-08-03
思考的缺席,是一切平庸与恶的起点。
《周处除三害》之所以能爆火,不只是因为尺度够大、画面够猛,而是因为它狠狠地打在了一个时代的痛点上——人们越来越习惯被动接受,却不习惯主动思考。电影表面讲的是黑帮杀手的复仇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人在虚妄中如何一头撞进深渊,然后在血与火中,才终于看清自己。这种讲法不新鲜,但它掀开了很多人心里那块盖得严严实实的布,露出下面那个麻木、盲信、不问缘由就深信不疑的“自己”。
人最大的危险,是把谎言当成信仰。电影里,那些一脸虔诚的信徒,不是被绑架的,是自己跪下的。他们以为那是救赎,结果成了牺牲。他们不曾质疑,不曾思考,不问真假、不辨是非。只是因为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大家都这样,他们也就这样。他们不是坏人,却成了帮凶。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一场荒谬的祷告后,往往接着的,是一个真实的罪行。而在这些罪行里,参与者往往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
“我只是听从命令”、“我只是照规矩来”、“我只是别人让我这么做”——这些话,听起来无辜,但实则冰冷。一个不思考的人,很容易沦为恶的工具。正因为没有自我判断的能力,他们很容易被利用,也很容易成为传递恶意的通道。你让他去骂一个人,他不问缘由就骂。你让他信一个道,他不问真假就信。他以为自己是忠诚,其实不过是个传声筒,一个行走的盲点。
人不怕选择错,就怕从来没选择过。电影里的“陈桂林”,是恶人。他杀人放火,目无法纪。但他不是盲的。他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没有为自己开脱,也没有将责任推给谁。他甚至在死前,坦然地说“我对不起大家”。一个人,犯下再大的错,若是能看清自己,尚且还有救。而一个人,从未意识到自己在错,那就没有尽头。人之为人,是要有反省能力的。不思考,不反省,哪怕看起来温顺,也危险得很。
人群中,有一种沉默的恶。那是一种什么都不说,也什么都不想的状态。他们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跌下去,旁边的人举起手,他们也举。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就像被风吹动的草,一起摇摆。他们不是坏,而是没有立场。他们不造恶,却也从不阻止。这种集体性的麻木,是最可怕的。因为它让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让不公变成“惯例”,让不思变成“安全”。
一个社会的成熟,不是靠制度靠规定,而是靠人本身的觉醒。人要自己有判断力。你听到一句话,要问这是谁说的,他图什么?你看到一个热搜,要想这个话题谁在推动,为了什么?你接受一个观点,要想这个逻辑是否通顺,有没有证据。思考不是难事,只是太多人习惯了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他们觉得麻烦,就选择相信。他们觉得累,就选择闭眼。但真正的麻烦,恰恰来自你不去想,而不是你想太多。
电影好,就好在它提供了一个极端的案例。把“恶人”拉到主角的位置,把“杀戮”放到解决方案里。看着刺激,是因为它反人性;可它打动人,是因为它挖出人性深处的隐痛。我们都知道暴力不是好事,但我们也知道,有些恶,只有更强的恶才能制止。我们都明白,法律要有温度,但我们也明白,有些罪,靠温情劝说是救不了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善良和愤怒之间,电影用最极端的方式,提出了最基础的问题:你,真的想过你是谁,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人这一生,会走很多弯路。你会被忽悠,会被骗,会跟着别人冲动,会在群体中迷失方向。但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个时刻,是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做这些,是为什么?”“我说这些话,是我内心的声音吗?”“我听从的,是我认同的,还是只是害怕不同?”
思考不是高贵的事情。它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个清醒人的本能。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太忙了,忙着看新闻,忙着转发观点,忙着跟风评论,却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哪怕一刻钟,只为自己认真想一次。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说“爽”。其实真正的“爽”,不是打斗场面,不是爆头镜头,而是那一刻你突然明白,“原来问题不只是别人的,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那个问题的一部分”。你不去动手杀人,不代表你没有推过别人一把。你不去传教,不代表你没有传过错的认知。你不说谎,不代表你没有选择沉默。
一个成熟的人,会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负责。一个清醒的人,会对自己每一个行为溯源。这个世界,不缺恶人,缺的是能分辨什么是恶的人。不思考,就是把这个权利交了出去。你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你也就放弃了活成一个“人”的机会。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看一次《周处除三害》。不为暴力,也不为剧情,只为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在某些时候,闭上了眼,关上了脑,变成了那个“不思考”的自己。
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就要思考什么样的选择。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就要思考怎样的努力。你想这个世界更好,就从自己每天的判断开始,把眼睛睁开,把脑子打开,把责任扛起来。
《周处除三害》的意义,是把“恶”揭出来,让人看见。生活的意义,是把“善”做出来,让人信服。而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就是思考。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