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李雪琴: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们
2025-08-04

活在别人眼里的人,永远不自由。

人天生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本是本能,是为了在群体里生存下来的方式。但一旦这个“在意”变成了“依赖”,人就容易在关系里失去自己。别人喜欢你,你就觉得安心;别人皱个眉头,你就开始自我怀疑。这种活法,太苦,也太累。

你可以在独处时自信满满,但一踏进人群,许多人就变得战战兢兢。明明一群朋友聚会,大家都笑得很开心,可你心里总不踏实:我是不是说多了?他为什么不说话?是不是我惹他不高兴了?这一点点不确定,能吞噬一个人整晚的宁静。

这不是因为你多想事,而是因为你从小就习惯了确认。你习惯了问别人:“我这样可以吗?”你习惯了看别人脸色,去决定自己值不值得被喜欢。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情商高”,其实很多时候,这只是小时候没被好好接住的心在补漏洞。

从小没得到足够认可的人,会特别怕被否定。他们小时候做得再好,父母还是挑毛病;他们乖巧懂事,只换来一句“别骄傲”。他们长大后就把这种“要努力才能被喜欢”的模式带进所有关系中。他们不是不想做自己,而是潜意识里觉得:我如果不努力讨好,就会被丢下。

这种人对“被讨厌”的敏感,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不是脆弱,而是从小就活在一种对爱的饥饿感里。得不到的时候,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方式来争取。成绩、表现、贴心、礼貌,甚至压抑自己都无所谓,只要能换来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觉得这一切值得。

而这份“想被肯定”的执念,一直没有解开,就会在成年后变成“控制欲”。不是去控制别人行为,而是想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停地猜,努力地圆场,小心地维护关系,其实就是在用各种方式告诉别人:“求你喜欢我,求你别离开我。”

这种努力,看起来是向外的,其实最深的根,还在父母身上。你不是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你只是还没放下那个小时候总得不到回应的愿望。你不是怕同事不笑你个玩笑,你是怕重演那种被亲人忽略的感觉。这是心的执拗,是未完成的梦。

你想控制别人对你的态度,其实是想弥补当年自己无能为力的那份委屈。你心里还有话没说完:“我已经这么听话了,你怎么还是不抱抱我?”你还在等那句从来没听到过的话:“你已经很好了。”

人生最难的不是被讨厌,而是接受自己曾经被讨厌,或者从未被好好喜欢过。这是每个人成长路上最沉的一块石头。有些人拿它垫脚,慢慢长大;有些人背着它,一生都走不远。

真正的成熟,就是你终于愿意放下这块石头,不再用别人的目光衡量自己的价值。不再去问:“他们喜不喜欢我?”而是开始问:“我喜不喜欢我自己?”这不是冷漠,而是解脱。

你必须先肯定自己,才有资格允许别人不肯定你。当你真正认可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值得被尊重、值得被欣赏的人时,别人偶尔的否定,就不会变成你全盘否定自己的理由。

有人不喜欢你,真的没关系。这不说明你不好,只说明他口味不同。就像有的人不吃香菜,有的人不吃茴香,这都是个人偏好,不是食物的问题。你不能让每个人都爱你,但你能让自己别被讨厌打倒。

“课题分离”就是这样一种智慧。别人喜不喜欢你,是别人的课题。你要怎么活、怎么表达、怎么决定人生的方向,是你的课题。你把别人的眼光当成自己命运的指南针,那你就得一直被外界风向带着走。可一旦你把方向盘交回自己手上,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你会开始接受一些人对你皱眉,也能微笑面对一些人对你点赞。你会明白,关系的本质不是讨好,而是尊重;不是迎合,而是真诚。有些人愿意靠近你,是缘分;有些人转身离开,是自然。

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人,就像他们可以不喜欢你。这不影响你过得好,也不妨碍你成为一个好人。讨厌别人和被讨厌这件事,本身没有对错。你只需要把精力收回来,不再耗在证明自己“值得被喜欢”这件事上。

每次你心里升起那种“不安”的时候,都可以问问自己:“我又在为谁活着了?”“我又把谁的眼神当成了我存在的证据?”一旦你把这种惯性看清楚了,它就没那么大力量了。

你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你不是为了取悦所有人而长大的。你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成为你自己。你的快乐、你的成长、你的悲伤、你的孤独,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不是用来让别人打分的。

你可以活得像李雪琴那样坦荡。“你不喜欢我?那巧了,我也不喜欢你。”这句话不是怼回去,而是把那根缠在别人身上的线剪掉了。你就站在你的位置上,看风,看雨,看人生,一点不卑,一点不慌。

关系不需要紧紧攥着,舒服就走一段,不合适就各自安好。不把讨厌压着,不把喜欢强求。你是自由的,别人也是自由的。能互相欣赏,就多说几句;彼此不对味,就各走各的。这不是冷漠,是尊重。

真正的关系,是你可以做你自己,我也不需要因为你改变我是谁。我们因为理解走近,也可以因为理解分开。每一次告别都没有遗憾,每一次靠近也都带着真心。

你不是所有人的菜,但你永远是你自己的主食。你不用改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只要活成自己愿意靠近的模样。这种人,活得安稳,也活得明亮。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