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你离不开那些伤害你的人?
2025-08-05

离不开那些伤害你的人,不是你软弱,而是你灵魂深处,有一道尚未愈合的裂缝。

人,总会莫名其妙地爱上让自己痛苦的人,这是人性的隐秘角落,是灵魂深处尚未看清的迷宫。

痛苦的关系之所以难以割舍,是因为它让你感到熟悉。

许多人从小生活在带刺的环境里。冷暴力的母亲、情绪失控的父亲、捉摸不透的家庭氛围,构成了他们成长的背景。小时候无法逃离,成年后却不自觉地再走进去。因为那种混乱和焦虑,反倒成了一种熟悉的安全感。

就像小时候被锁在小黑屋里,虽然害怕、哭泣、绝望,但多次之后,黑暗就成了你的一部分。等长大了,再走进黑屋时,你反而感到“这是我熟悉的地方”。

你不是不想逃,而是没认出这是牢笼。

强迫性重复,是灵魂对疗愈的渴望。

弗洛伊德说:我们不断地重复那些伤害自己的模式,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尝试修复旧日的创伤。

一个女孩小时候拼命讨好爸爸,却换来冷漠。长大后她找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男人,继续付出、委屈、卑微,只是心里偷偷许愿:“这次能不能被爱?”

她其实不是爱那个人,她爱的是那个未完成的自己。想用现在的努力,弥补过去的遗憾。

但强迫性重复,永远不会带你去答案。你只是一次次掉进同一个坑,然后告诉自己:“也许这次我能跳出来。”

我们害怕孤独,更甚于害怕被伤害。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连接,而人最深的恐惧,是与世界失联。

哪怕这段关系是有毒的、破裂的,只要它还在,就像风筝还有线,人就还有种“被牵着”的感觉。断了线的风筝,看似自由,其实更恐慌。

所以很多人宁愿留在让自己流泪的关系里,也不愿独自走夜路。

这不是懦弱,是人的本能。

三角戏码:你不是爱他,而是在扮演角色。

心理学家卡普曼的戏剧三角理论指出,我们常在关系中轮流扮演三个角色: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

你是那个受了伤的“好人”,他是让你痛苦的“坏人”,然后你又变成那个“救世主”,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好,对方就会变。

这不是爱,这是心理游戏。一个剧本一演再演,换不同的演员,却总是一样的结局。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追求爱,其实你只是习惯了“被需要”的感觉。

你需要的是他痛苦时的依赖,是你崩溃时他的回头,不是那种平平淡淡、相敬如宾的幸福。

你爱的是“戏剧感”,不是安稳感。

“像我爸”才让我心动,是潜意识的陷阱。

你明明知道对方像你小时候最讨厌的爸爸,却还是爱得死去活来。

不是你笨,而是你没觉知。

潜意识总在悄悄替你选人。那些让你一眼心动、让你着魔的,不是对的人,而是熟悉的模式。

所以,遇到让你“似曾相识”的人,一定要警惕。

感情不是拼图,不是找个像爸爸的男人,把童年的遗憾补齐。

遗憾,只能靠自己去疗愈。

你不是离不开他,你是离不开自己那个“被需要”的幻觉。

许多看似“爱的执念”,其实不过是怕自己一无所有。

当你说“我放不下”,其实你放不下的,是你幻想中的自己:那个温柔体贴、无私付出、终将被看见的你。

你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他身上,好像只要他回头了,你就被证明了。

所以,不是你离不开他,而是你还在等那个版本的你“被爱”。

但你要明白,没有人能证明你值得被爱,除了你自己。

真正的疗愈,是在关系中觉醒,而不是逃避。

强迫性重复不是不能改,而是你要看清它。

觉察,就是开始疗愈的第一步。

下次你再对一个“坏人”心动,先别责怪自己。你可以问问自己:他像谁?我期待什么?我要填补哪个空洞?

你要承认自己渴望被爱,但更要明白:爱不是用来救赎的。

如果你总在关系中牺牲自己,换来一点点回应,那就不是爱,是索取。

停止向别人证明自己,才是走出轮回的第一步。

你不是那个小时候无助的小孩了。

你现在有能力、有智慧、有选择权,去构建一段滋养型的关系。

不是谁需要你,你就值得;不是你被谁选择,你就有价值。

你值得爱,值得幸福,是因为你本来就很好。

写在最后:

武志红说,一个人如果不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痛苦,就会陷入无尽的强迫性重复。

我们这一生,也许都会在各种关系里受伤,但只要我们有觉察,就能把那些伤,化成看见自己的光。

当你开始学会照顾自己、相信自己、喜欢自己时,你才不会再把爱变成乞讨。

我们终将从熟悉的痛苦中醒来。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