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身边中产的鸡娃方向都变了!终于明白:鸡娃到最后,真不如鸡自己……
2025-08-06

鸡娃到最后,真不如鸡自己

那天夜里,我坐在小区楼下,看着昏黄路灯下几个小孩追打嬉笑,远远的,听到一个妈妈吼了一句:“跑什么跑!英语背完了没有?!”小孩顿时不动了,扭头、皱眉、撇嘴,气得直跺脚。

我突然就想起一句话——“鸡娃到最后,真不如鸡自己。”

这话,是我高中一位老同学说的。她这两年跑去香港读了个研究生,一年制,所谓的“水硕”。我问她图啥,她回我:“鸡娃鸡到快精神失常了,还不如鸡我自己,起码我能控制自己。”

这句话挺扎心的。

不是说鸡娃不好,也不是唱衰教育,而是说,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也许真的该换个思路了。

以前的我们,总觉得孩子才是那张王牌,只要把他“打对了”,一家人都能赢。可现在发现,时代改牌了,这局未必还能靠孩子翻身。想要破局,可能真得自己重新上桌。

我身边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说了句大实话:“牛娃不用鸡,鸡也鸡不动;普娃你再猛鸡,最后家里也跟战场一样。”她自己儿子是个性格软糯的男孩,一开始她也下狠心鸡过,找最好的补课老师,报最贵的冬令营,一度把生活安排得像军事演习。

结果,儿子成绩没涨多少,倒是开始晚上梦游,白天暴躁。后来她彻底放弃了鸡娃,转而给自己报了个进修班,每周两天进校学习心理学。孩子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在做作业,竟然问:“妈妈你也得考试吗?”那一瞬,她忽然觉得,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孩子的导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焦虑转嫁焦虑。

你说得好听,是“我在为你好”;孩子听到的,是“你不够好”。

以前我以为只有“妈味”中年人才焦虑鸡娃,后来才发现,我们这些连娃都没有的人,也被“鸡”的精神污染了。你看社交媒体上,一个三岁小孩能背圆周率、弹钢琴、打击鼓,另一个五岁已经在学C++了。

再看看自己,三十多岁还在为一个PPT模板发愁,忽然心头一沉,恨不得也去读个水硕镀层金。可是转念一想,我为什么总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却忘了自己还能干点啥?

我们以为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没错。但“未来”这词,不该只属于孩子,也属于我们自己。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阿姨跟我说,她女儿初中那年差点叛逆到失联,就是因为她太逼了,每天检查作业,控制饮食,连朋友圈都管得死死的。女儿高考发挥失常,进了个普通本科,阿姨一度抑郁,跑去寺庙念经。

结果,她偶然听了个讲座,老师说:“你改变不了孩子,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她心一震,报了一个心理咨询课程,学了一年。现在她不仅成了兼职咨询师,连女儿也回过头来对她说:“妈,你变了,我们家像家了。”

你看,真正有效的投资,是往你身上投,而不是把希望绑在别人身上。

我们总爱说“为了孩子”,其实也许是“借孩子逃避自己”。

因为孩子不会反驳你,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教、指挥、替他规划未来;但你自己的人生,一直原地打转,这个你就不敢面对了。

所以你转而去“鸡娃”,就像有人失恋了就去拼命加班,是同一种逃避。

我认识一位做制造业的小老板,曾经为了让孩子进国际学校,卖了老家一套房。孩子那会儿初中,英语差到看不懂漫画,他愣是请了三个家教轮番上阵。可一年后,成绩依旧倒数。

他跟我说:“我后来反应过来,鸡娃这事,就跟做生意一样,不能瞎投,要看这项目是不是适合你。”后来他不再逼孩子,而是自己去学数据分析,结果顺利转型做了工业数字化服务商,现在日子过得滋润,孩子也不再反抗他了。

人就是这样——你逼别人,别人想逃;你逼自己,结果往往惊喜。

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往前走,最好的办法,不是吼他快跑,而是你自己先动起来,边走边招手:“来,咱们一起。”

你会发现,他会更愿意跟着你,而不是被你推着。

那天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位母亲在看网课,一边还记笔记。我原以为是给孩子报的,结果她身边坐着的是个小学生,自己正拿着书在画漫画。妈妈没催他,也没干涉,就静静做自己的事。

小孩抬头看了她一眼,问:“妈妈你学的啥?”她说:“我学怎么做设计,回头做公众号给你画故事。”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样的亲子关系,比那些“你写完了吗、考几分啊、再上一个班吧”的高压模式,要美好多了。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唤醒自己。

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常常活得像一部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总想把孩子“装”成最新版本,却忘了自己连基础补丁都没打完。

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投影。你怕他不努力,是因为你也在混日子;你怕他吃苦,是因为你不敢拼;你怕他失败,是因为你对失败依旧没有豁达。

如果我们都能把“教育孩子”的热情,哪怕拿出三分之一来投资自己,可能我们的人生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模样。

我有个朋友,娃高考前她每天如履薄冰,生怕一个决定毁了孩子的未来。结果孩子考完,她自己反而病倒了。

她说那天坐在医院输液室,心里突然特别空,像做完一个耗时十年的项目,结果客户说一句“还行吧”,你却已经油尽灯枯。

于是她决定去旅行,走了半个中国,最后回来的时候,整个人像焕了新。她对我说:“我终于懂了,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我们常说,“为人父母之后,世界都变了。”但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父母”这个身份里,重新找到你自己。

因为孩子不是你的人生延续,而是另一个完整的人。

他会有自己的高低起伏,选择路径,遭遇痛苦;你做不了他的盾,只能做个明灯。你不需要替他跑,但你可以用自己发光,让他知道:人生还有更多种活法。

少点鸡娃,多鸡自己,说到底,是一份“各自修行”的觉悟。

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我们各自披甲上阵,路途中碰个头,说句“你也还好吧”,这就够了。

我们曾以为最好的教育,是把孩子推向巅峰。后来才明白,最好的教育,是你活成了一个让他愿意靠近、愿意模仿、愿意走近的样子。

别再硬逼了,鸡娃真的很难孵出凤。

这世道,有本事的,不是那种“让别人更好”的人,而是能“让自己不垮”的人。

哪怕前路未卜,鸡自己,总能见到希望的晨光。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