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写了2200字笔记
2025-08-06
人有时候不是缺一套方法,而是缺一个把方法活出来的人。
我是在一个很冷的夜里,看完那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屋外没下雪,但冷风撞窗的声音,像是年岁在敲门。全场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他讲的“AI”、“商业模型”,甚至不是他那句“重新启动《罗辑思维》”。而是那个镜头——他说完“重启”的时候,屏幕切出了当年节目的画面。你能看到,一个人真的瘦了,真的不一样了。
那一瞬,我知道,真正震撼的从来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
我关了视频,屋里只剩下暖黄色的台灯和桌上那杯凉茶,夜是静的,但我的心却热着。那种热不是鸡血,而是像炉火,缓慢地、温柔地、生生不息地燃烧着。
他说:“什么让我眼前一亮?”我想了很久,答案其实是:原来,还有人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一直没有放弃自己。
我以前很怕“坚持”这个词。
它听起来就像苦行僧的修炼,没糖吃、没话讲、没朋友。可看着他从当年那个油腻的、滔滔不绝的“知识贩子”,变成如今眼神沉静、说话温和的人,我忽然明白了,坚持不是苦,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清醒。
很多人以为坚持是痛苦地走一条不归路。可真实的坚持,是不断找到“还可以再走一步”的信心。不是咬牙硬挺,而是愿意相信——这事,我还没做到最好。
他把《时间的朋友》做到了第九年,每年换一个主题,但我猜,真正没变的,是他在提醒我们:时间不会说话,可你怎么用时间,就是你对人生的回答。
我那天回头翻了翻过去的记录,发现我听罗振宇已经七年了。说实话,最开始听他,是因为觉得他聪明,说话快,有料。他像是那个你高三复读时的同桌,总有“我昨天又发现一个高分技巧”的兴奋劲儿。
但这几年,他慢下来了,讲起话来有了空隙,有了“嗯……这个事我也在琢磨”的犹疑。
我反而更爱听了。
你知道吗?一个人最动人的时刻,不是他滔滔不绝地给你灌鸡汤,而是他站在你面前,皱着眉头说:“我也不确定,但我愿意陪你想想。”
那不是一个“导师”,而是一个“同行者”。
他讲AI,我很喜欢那个比喻:我们不是AI的学生,我们是AI的领导。你得布置任务,设验收标准,做中间纠偏。
这话听起来有点像“职场课”,但你要是细想,这其实是一个人认知转变的关键节点——你不再期待别人给你答案,而是开始练习让别人听你说话。
这是一种非常深的成长。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懒散的自己”。
他喜欢摸鱼、拖延、等命令。他只在“有题”的时候才肯“答卷”。这不是你笨,也不是你坏,只是你习惯了“学生思维”。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卷子”定义的——老师发卷,我们答题;公司发KPI,我们干活。你有没有发现,一旦没人发卷子了,我们就不知道要干嘛了。
罗振宇讲的那个词“出自己的卷子”,我越想越觉得它不是个方法论,它是一个成年人的觉悟。
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出题”,哪怕没人监督你,哪怕没人奖励你,哪怕出完了没人改。
因为真正的成长,不是被谁逼出来的,而是你坐在夜里,对自己说:“不行啊,我得再往前一步。”
你看,那些我们佩服的人——写十年博客不间断的,拍片子拍到自己都想吐的,靠边学边干熬出头的……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东西:不靠别人的提醒,靠自己的不甘心。
当然,靠不住自己也不是错。人不是机器,会累,会懒,会怀疑。
但我们可以多几把“伞”。
你还记得他讲的那个比喻吗?乐观者不是相信天气永远晴朗,而是在听到预报后立刻去找伞。
这句话我听了三遍。它有一种几乎温柔的坚硬。
“伞”是什么?是你身边的朋友,是那个凌晨还肯回你语音的同事,是你进圈子认识的前辈,是你的“外挂大脑”。
很多人以为牛人都是一个人“横冲直撞”出来的。但其实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独行。
他们找伙伴、搭智囊、建私董会。他们知道,人生很多时候不是靠“一个聪明人赢一切”,而是“靠一群靠谱人共渡时艰”。
你也该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不一定跟你同龄、同行,但他们能在你看不清的时候,拉你一把;在你骄傲的时候,提醒你别飘;在你快撑不住的时候,陪你熬过去。
我们总要在人生的某个夜里,明白一个道理:你不能一个人赢,你要一起赢。
他还说到一个词:“附加值”。
说真的,这话让我想起了我一个老同事。
她是个普通的职员,不太爱说话,但特别细心。别人整理数据用Excel,她非得学Python自动化;别人做汇报用模板,她自己设计PPT风格。最开始大家觉得她“太较真”,可后来出了一个临时的海外项目,只有她能快速搞定报表和演示。
后来升职的就是她。
这不是天赋,是“多做一点”的结果。
所谓附加值,其实就是:别人做一件事,你多想三分钟,多走半步。
不是为了显得勤奋,而是你愿意对自己有要求。
每个“高薪人”背后,其实都在默默做别人不愿做、懒得做、不敢做的事。他们不比你聪明,只是比你耐烦一点。
还有一点,我最想写在最后。
他说:从0到1是热血,但从1到100是坚守。
很多人会把第一步走得很燃很冲,可走到中间,就迷路了。因为没有掌声了、也没有新鲜感了。
可真正牛的人,是能在没人看见的时候,还在“磨”。
磨出节奏,磨出心境,磨出那种“就算只有我自己在听,我也讲得很好”的底气。
不是为了出圈,不是为了火,是为了“我答应过自己,我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
你看那句诗说得多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那之后呢?马累了,风停了,花谢了。剩下的路,要你一步一步走。
所以,别光羡慕别人的光亮,要愿意点燃自己的烛火。
别总盯着远方的光塔,要学会低头看见脚下的微光。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靠这点点微光,一步一步,照亮了路吗?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外婆跟我说的一句话:“人啊,不怕慢,就怕站。”
她那时候正坐在厨房门口,一边择菜一边说。油灯跳了一下,窗外狗吠,时间像是停住了一会。
她说完那话,我不懂。现在才明白,她说的“站”不是停下来歇歇,而是那种“不再走、不再想、不再信”的“站”。
我们不能“站”。
哪怕慢着走,也要往前。
哪怕错了,也要试着改。
哪怕没人看见,也要把自己过得值得。
我想,这就是看完跨年演讲,我最大的收获:
不是哪个知识点我记住了,而是我终于想明白了——
人啊,得自己给自己点灯,自己往前走路,自己把这一生,走出个模样来。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