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为什么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7点认知
2025-08-06
“这有什么用?”
这句话,像一把生锈的剪刀,从我小时候起就割断了很多梦。
学画画的时候,妈妈说:“你又不是要当画家。”
弹吉他的时候,邻居说:“不如去补数学。”
读诗的时候,老师摇头:“这年头读这个没出息。”
那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反驳。只是觉得委屈,像捧着一束没人要的野花走进了菜市场。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
被视作“无用”的事,往往藏着你和别人拉开差距的地方。
不是它们不重要,是它们不急。
但命运的转折,常常就藏在这些不急的、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小事里。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有用”才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于是,疯狂上补习班,把时间塞得满满的。
于是,学各种技能,想着哪一个能换到钱。
于是,刷题、考证、抢offer,把人生变成一场考试。
可长大之后才发现,真正让你和别人不一样的,不是你多会“应付考试”,而是你偷偷养大的那颗“不务正业”的心。
读书,不是为了背出标准答案,而是练出看问题的方式。
写作,不是为了涨粉变现,而是学会如何清楚表达你是谁。
旅行,不是为了打卡拍照,而是学会在陌生中找到自己。
健身,不只是减脂塑形,而是对生活主动性的训练。
这些事都“不紧急”,不会像水电账单那样有明确的deadline,不做也不会死人。
可你不做,迟早会变得像个“只剩功能没有温度”的机器。
我想起高晓松说过一句话:“儿时读的闲书,是后来我谋生的饭碗。”
你看,他读书不是为了高考作文,不是为了考研申学,只是因为喜欢。
他只是随手翻开一本书,就能忘了时间。
卡片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像一块块拼图,最后拼成了他的世界观、创作力、表达力。
唱片业崩盘后,别人都慌了手脚,他却能靠“谈天说地”的综艺重新立足。
因为他吃进肚子里的不是知识点,而是思考力;不是信息,而是视野。
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竞争力,是你这个人本身的“底子”。
而这个底子,就藏在你平时怎么打发“闲时间”。
村上春树每天跑10公里,坚持了三十多年。
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写作能持续下去。
他说:“如果你想做一项长期的工作,就必须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话太实在了。
你再有才华,如果动不动感冒、失眠、情绪崩溃,就只能做一个短跑选手。
这年头,耐力比爆发力更稀缺。
我有个朋友,写得一手好文案,灵感来的时候能一口气写六七千字。
但只要连续两晚没睡好,他就陷入低谷,拖稿、焦虑、自我怀疑。
后来,他不再熬夜改稿,而是先从调整作息、规律饮食、每天拉伸十分钟开始。
三个月后,他的状态稳得像老狗。
你说,一个写字的人,跑步有什么用?
可恰恰是跑步,让他可以稳定地写下去。
很多“不紧急”的事,比如睡好觉、吃好饭、动动身子,看似与赚钱无关,却决定了你有没有那个“赚”的资格。
乔布斯年轻时上了一门书法课,纯属因为“好看”。
十年后,他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正是那门书法课给了他美学的灵感。
你以为美,是锦上添花,但它有时就是那根定海神针。
你看iPhone,它不是技术最强,但却是最“好看”、最好用的。
乔布斯喜欢日本的“禅”,他的设计理念是“简”。
简,不是少做,而是做得恰到好处。
是删掉99个没必要的功能,只留下一个“让人舒服的按钮”。
是用一个圆角矩形,藏住无数的计算与细节。
一个人有没有审美,从不是看他穿得多贵,而是看他有没有意识到“生活可以更好”。
会审美的人,不做加法,只做减法。
他们的简历、家居、表达,都是“留白得恰到好处”。
他们看起来“轻松”,其实是因为早早学会了取舍。
而这审美的能力,大多也是在“非功利”的环境中养成的。看展、读诗、旅行、发呆……甚至只是一杯咖啡的气味,也会悄悄地改变你。
但你说,这些事都太奢侈了。
我们哪有那么多闲工夫?每月房贷车贷像一只狗追着你跑,停下来都觉得是犯罪。
可是,你不也已经“辛苦”了这么多年吗?
有没有发现,忙,并不一定代表进步。
甚至很多时候,是在原地打圈。
我认识一个36岁的姐姐,年年升职、奖金过万,朋友圈照片总是一边旅行一边工作。
但有天她喝醉后哭着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现在做的事。”
“我只是擅长,不是热爱。”
“我不知道自己除了工作,还会什么。”
后来她开始学画画,起初只是为了“治愈”。
两年后,她办了个画展,作品被人收藏,她自己也像重新找回了某种“柔软的能量”。
她跟我说:“最开始的那一笔,其实是‘偷偷摸鱼’的时候画的。”
很多人说,“梦想是用来牺牲的”。但我更想说:“梦想也是可以用来偷偷养着的。”
哪怕你一天只有十分钟,也可以浇灌那盆叫“自己”的花。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都在默默问自己:
“如果我现在去做这些‘不紧急’的事,会不会太晚了?”
但你仔细想:
你现在不读书、不健身、不提升、不尝试新东西,
明年你就……真的不会更轻松。
甚至,会更难。
身体更疲惫,情绪更脆弱,圈子更封闭,技能更旧,心也更累。
而那些你以为“缓一缓再做”的事,到了那天,很可能就做不动了。
生活不是用来应付的,是用来雕刻的。
你多花一点时间雕花,日子也就多了一点温柔的余地。
我特别喜欢梁文道那句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它像一张放在抽屉里的旧车票,不一定哪天会派上用场,但你知道,它一直都在那儿。
你不知道它通往哪里,但你知道,你该去。
所以啊,别太着急给生活贴标签。
那些“没有用”的事,也许就是你最后的“护身符”。
爱上一个人、弹一首琴、读一本旧书、跑一段夜路、泡一杯好茶……
这些看起来不赚钱、不升职、不被夸的事,才是你自己亲手种下的安心。
有一天,你会感谢现在愿意“慢一点、无用一点”的自己。
因为你没被这个社会推着走,而是自己选了方向,哪怕小,哪怕慢,也是真实的、自由的。
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
可我想说,“积累大于选择。”
你越早开始积累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未来才越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别再把一切都当作KPI来评估。
你养的猫、读的书、写的字、种的花、练的琴、爱的人、做的梦,
看似无用,却是你和世界拉开差距的温柔锚点。
别急,我们慢慢来。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