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识字默默为全家老小奉献一辈子的农村大菩萨们
2025-08-06
她走得那天,天还没转凉,稻田里微风轻拂,稻草人站在黄昏里,像个翘首等人的老头子。她走得很安静,连张照片都没留下,大家都说:她也没啥牵挂的,走的有福气。
我说的,是我老家的一个老太太。就村里头那种朴素的连影子都没有的那种,一辈子不识字,不化妆,不穿名牌,一年到头的颜色就是深蓝、暗绿和灰。她没上过学,也没出过远门,年轻时候嫁到村里,一直到老,脚底下就没离开过那两亩三分地。
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生火,烧水,喂鸡,烧饭,赶集回来就煮猪食,天黑了洗碗扫地,把鸡唤回来关笼子里,偶尔给自己剪剪指甲。她话不多,没见过他大发脾气或者牢骚满腹的时候,问她高不高兴,她总是笑笑:“咋不高兴呢?人还活着咧。”
她做饭没什么“讲究”,聪、大蒜、花椒、盐,都自家产的,孩子一回来,她就赶紧把火添起来,做好了饭,就紧忙唤孩子们说“趁热吃,趁热吃”,眼睛始终闪着光,似乎永远没有烦恼似得。别人夸好吃,她笑;说咸了,她也不生气,第二顿改了就是。
你看她,就像看见一个不会抱怨的炉子,日日夜夜烧着,烧了一辈子。
她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怎么“显眼”,寻常的转头就遗忘掉了,但都特别实在。能不实在么?这就是千千万万家庭里的寻常日子。她做那样不是为了什么爱啊,也不是为了牺牲,而是因为——她觉得“就该这样”。
她从没说过“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也从不等着谁对她感恩戴德。她的世界简单得像一口旧锅,锅里不管炒啥,她都默默地接住。
很多人现在搞不懂这一点——为什么有人可以这么“不计较”。她并非没有情绪,她是压根就没起那个“想计较的心”。这不是她傻,也不是委屈自己,这是天然的无为。
她不是被逼的,她是完全认定“就该这样活着”。
我们有时候做点什么,总喜欢找个说法:“我是为你好”“我是出于爱”“我是担责任”……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你自己知道,那些话后面,多半还藏着些期待。
你想被理解、想被感谢、想要一点点回报,哪怕是一句“你辛苦了”也好。可惜啊,人一旦有了“我做这些是因为爱你”的念头,那就不自觉地变成了交易。交易就会有计算,有计算就容易失望,一旦对方没回报你想要的那个方式,你心里马上就酸了,憋屈了。
慢慢的,“我为你做这些”变成了“我忍着做这些”,忍不住了那天,就撂担子:“我不伺候了,凭什么?”
但那种老太太不一样,她没有说她要伺候谁,她就是活着就干,饿了就做饭,家里来客人了就煮多点,没外人就把现饭热一热吃。她不是没有情感,她是把情感活进了每一个日常动作里——洗碗、扫地、翻地、洗衣。
她不是为了“做个慈母”,做个贤妻,她就是在“活着”。没有角色,也没有标签。
在她的字典里没有“隐忍”。忍是有个劲儿顶着的,她没有。她是放下了想要“别人怎么回报我”的那一层执念,所以活得坦坦荡荡。
很多人活得不快乐,不是因为做得不够,而是因为心里太多“应该”。我做了饭你“应该”感谢我,我让步了你“应该”体谅我,我陪了你几年你“应该”给我个结果。
你看这个“应该”多霸道,它是我们习气里最会伪装的那些鬼魅魍魉。它戴着“爱”的面具,穿着“责任”的衣服,嘴上说着“我不求什么”,但心里悄悄在写账本。
老太太不写账。她看人,像看树,看牛,看猫,随缘喂养,随缘离去,从来不期待树回礼,牛鞠躬,猫写感谢信。你看她笑,就像炉火咔啦咔啦响一下,轻轻地、暖暖地,不惊不扰。
有一回村里来了政策,说要给她家评“孝顺儿媳”什么的,她听完就说:“我不识字啊,你们看着搞就行。”好像这件事跟她也没啥关系。
你说她没野心吧,她做事踏踏实实;你说她没欲望吧,她也爱吃糖,喜欢有人陪她唠嗑。她好像天然的知道:人活着,就干自己的,别人的好与坏,夸与骂,都像风吹过耳朵,听见了,走过去了,就不挂心上了。
人这一辈子,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吃几顿热饭,睡几觉好觉,下雨的时候不挨淋,病的时候有人递水。其他的,都是虚的。房子大不大,车子贵不贵,朋友圈的合影好不好看,其实都填不满一个空心的“我”。
我们现在太多“想法”了,动不动就想搞个意义、建个体系、立个人设。活得很累,很绷,很容易一推就倒。老太太那种人,她没有“体系”,但她活得特别安稳。
她一生不写朋友圈,不自拍,不追热点,不读书,也不看心理学,但她自然而然地“契入”了老庄里讲的“无为”。她没说要“修”,但她比很多人修得还好。
这不是说你就要回去做饭洗衣不读书,而是说:当你做事的时候,少点那种“我要通过这个成为一个什么”的念头,反而容易安稳踏实。
你真想爱一个人,别说“我爱你所以我做这些”,你就做了就行了。说出口的时候,心里多少已经有个期待在里头等回报了。
你真想照顾一个家,别说“我担当这个家”,你就把灯关好,把地拖了,给老人端茶倒水。这样比你说一百句“我爱你”都有力量。
她走的时候,没有人哭天抢地,没有“仪式”,也没有“语录”。她就像一碗温水,喝下去你不觉得甜,但一会儿整个人都暖了起来。你一生不见她,也没什么;可你只要见过她一次,你就会知道——人可以这么活的,简简单单,慢慢悠悠,没什么风浪,但每一个动作都稳得像钟表。
很多人说,要修行,要觉醒,要自由,那不就是“无挂无碍,自在如风”嘛。可他们修来修去,读了一堆书,跑了很多道场,弄得一脑子“非要如何才算对”,反而越来越困。
老太太从不说“我觉醒了”,但她早就把“自我”放下了。她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也不为过去的事耿耿于怀,更不为将来忧虑。她种了菜,吃了饭,睡了觉,见了人就笑笑,没人来也就坐着歇歇。
她的觉醒,是“没有觉醒”的觉醒。
她的自由,是“不知道自己自由”的自由。
说到底,修行啊,不是要你“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是要你慢慢放下那个“非得厉害不可”的心。
老太太这一辈子,好像啥也没留下,其实她留下了很多。她把一锅饭煮得暖暖的,把一家人默默撑住几十年,她把那个我们都还没修到的“无为”,演了一遍。
她演得不声不响,但演得特别真,特别稳,特别久。
现在想起来,我才明白,她就是活成了一句老话——
“无为而无不为。”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