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赚钱人格
2025-08-07
赚钱,是这个时代最赤裸的评价机制,而表演,是它最隐秘却高效的通行证。
你或许已经察觉到了。光有才华,不太够。光有能力,也远远不够。这个世界从来不只奖励那些能干的人,它更偏爱那些能“显得很能干”的人。你若沉默,便沉没;你若高调,反而可能高攀。说到底——表演,才是现代社会最硬核的“第二专业”。
很多人以为表演只是演员的事,其实不然。销售是在表演,创业者的路演是在表演,带货主播的口播是在表演,朋友圈里每天晒日常的普通人,也在表演。只不过,区别只是有人自知,有人不知。
最怕的是什么?是你明明早起晚睡,埋头苦干,却败给了另一个只是比你会展示、会表达、会“做给人看”的同行。你说这公平吗?不太公平。但这就是现实啊。
叔本华说:“艺术家和文学家比思想家有更多的表演。”为什么?因为观众要看热闹,不要冷思考。观众永远是围着声音大的灯塔转,而不是静静等待真理发光。看见了吧,连康德、休谟这样的人都要等半生才能被看见,你我若没有一点“自我传播”的能力,又拿什么被人记得呢?
但你会问,难道非得“演”才能生存?不能做一个安静的人吗?可以,当然可以。只是你得认清楚代价。选择“隐”,你得愿意“慢”。选择“真”,你得准备“少”。选择“不演”,你就不能抱怨舞台上为何没你。这是选择,不是批评。
而当你明白“赚钱人格”的本质,就是“让人看到你”,你就会理解,表演,其实也是一种慈悲。你不表现,人看不见你;你一旦表达,哪怕只是一点点愿意被看见的意愿,都可能照亮某个暗处的灵魂。不是浮夸,是点灯。
想想现在的抖音、视频号、小红书。你如果只是默默工作,不发一条内容,不展示一点成果,没有人知道你在进步。但你如果拍一段“今天干了什么”的视频、晒一条“最近思考了什么”的朋友圈、写一篇“读书笔记”,是不是立刻就有几个人点赞、评论,甚至开始关注你?
流量,本质是“显现的奖励”。你越敢站出来,越容易被算法推送。算法不关心你是不是“真牛人”,它关心你“看起来”像个牛人。
你又怕尴尬?怕表演?怕别人说你“太装”?这其实就是“表演羞耻症”。这是许多内向、认真、不善社交的人最常见的心理盲点。他们怕表现自己,好像一表现就变得廉价;怕拍视频,好像一拍就显得虚伪;怕说成绩,好像一说就显得炫耀。但真正的羞耻,不是你表现自己,而是你该被看见却一直被误解、被忽视、被埋没。
你忍得住被误解吗?你忍得住被埋没吗?你真的愿意在自己最该“抢麦”的年纪,把位置让给“看起来比你努力”的人吗?
如果不愿意,那就开始学会表演吧,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为了不辜负你自己的价值。
你说你是I人,不爱表达。那你能不能每周只表达一次?哪怕只写下一点小复盘,发一次小视频?你说你害怕镜头,那你能不能从拍自己的手开始?先不露脸,只拍画面?你说你害怕没有回应,那你能不能接受最开始的寂寞,像种树那样,慢慢养根,再发芽?
其实啊,最开始表演的人,也很不自然。他们也怕,也焦虑,也纠结。但他们知道,哪怕今天没人点赞,哪怕直播间没人说话,也要播下那颗“我在这儿”的种子。有一天,这颗种子会被看见,甚至开出一片树。
像张静初,她读书直播、吃饭直播、做瑜伽也直播。你看着她像是在对空气表演,其实她是在“对未来的关系播种”。直播间没有互动,也可以成交。为什么?因为观众已经把她当成了“熟人”,就像你认识一个朋友,不一定非得天天对话,但你知道她一直在生活着,一直在用心活着。那种真实感,就是信任感。而信任感,就是成交感。
今天很多博主不是最专业的,却是最会说话的;不是最牛的,却是最会演的。他们很清楚,单靠专业,撑不起注意力的疲劳,但如果配上一点热情、一点节奏、一点情绪,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雷军为什么厉害?因为他知道“产品要做得好”,但也知道“发布会要有戏剧性”。马斯克为什么常上热搜?因为他不止做火箭,他自己就是一枚火箭,永远往公众视线冲。李一舟虽然争议大,但不能否认,他的表演力确实顶。他不怕“用力过猛”,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慢就等于死”的流量时代,慢和稳往往不被看到。
这不是道德问题,是效率问题。
而你最应该做的,不是羡慕,而是反思:我是不是也该建一个舞台了?我是不是也可以用我自己的方式开始表演了?不是为了红,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被知道”。
说到底,表演不是演别人,是演你自己。是把那个努力生活、认真工作、有想法、也有情绪的你,展示出来。不用加滤镜,不用编剧情,只要真实,只要愿意说,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强太多了。
每一个愿意讲述自己的人,都是生活的舞者。他们踩着节拍走出来,给世界一个信号:我还在,我有话说,我值得被听见。而你,就是那个最该“走上前”的人。
别再藏了啦。你可以低调,但不能无声。你可以害羞,但不能失语。你可以不争,但不能退到无人处。
这个世界不欠你一个舞台,它只问你——你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就上台。就算磕磕巴巴,站也站出来。就算镜头模糊,脸也给人看见。就算声音发抖,也要说出那句话:你好,我在这儿。
这不是自我表演,这是自我实现。
表演型人格,并不是不真;赚钱人格,也并不浮躁。关键是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又愿不愿意给世界一个看你的机会。
我不劝你装,只劝你亮。亮出那一盏你内心早就点燃的灯。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
哪怕你还没准备好,哪怕你还是有点怕,那也没关系。因为开始的意义,从来就不是完美,而是“我终于动了起来”。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