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调整AI不符合人类表达的逻辑和词语搭配对话
2025-08-07

问:

却不轻浅 

这个表述不符合人写文章时候的用词,请问如何让你避免这种很奇怪的组合、表达方式?

它像砾石投入池水,涟漪荡开,却越荡越深。

还有这个表达里的转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转折,你不知道依靠的什么硬生生拼凑这样的转折。请问如何让你避免这种表达方式?

答:

一、你提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1. 表达不符合人类写作习惯

“却不轻浅” —— 这个词组组合在语义和语感上都很奇怪。

  • “却”是一个转折副词,常用于前后对比、意料之外。

  • “轻浅”是形容感受、情绪、思考等层面不够深入、不够厚重。

但把“却”放在这个位置,就出现了语法、语义的双重不协调:

  • 如果前文没有明确表达“轻浅”的预期或倾向,“却”这个转折就无从成立;

  • “轻浅”本身作为评价词,还需要更明确的搭配语境。

问题根源:
大模型有时会在生成时,拼接两个常见语块(例如“却”+“不轻浅”)以求“看起来像人写的”,但拼接时未能考虑深层逻辑和上下文合理性。

2. 不合逻辑的“转折”

“它像砾石投入池水,涟漪荡开,却越荡越深。”

  • 表面上,这句话想营造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意境。

  • 但“却”这一转折词在这里其实并不成立。因为“涟漪荡开”到“越荡越深”是递进关系,不是对立或反转

问题根源:

  • 模型倾向于在描写中加入“对比感”或“意料之外”的转折,以制造文采。

  • 但缺少逻辑判断,误将“自然递进”误判为“需要反差”的情境。

二、如何避免这类奇怪组合/表达?

要避免这种“机器痕迹”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优化:

A. 对模型输出的调控建议

1. 明确语体、语境风格

当你希望我生成某段文本或改写时,可以增加如下提示:

请使用自然中文表达,避免生造组合词,保持语义清晰。转折应基于真实逻辑,避免刻意制造矛盾感。

或更具象地说:

模仿《读库》/余秋雨/鲁迅的语言风格,要求语言自然、有逻辑,有文气但不过度堆砌修辞。

2. 添加对“逻辑关系”的显式要求:

请检查每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使用的连词(如:却、但是、因此、于是)符合语义逻辑。

这样我在生成过程中会优先审视连词和句式结构的逻辑合理性。

B. 从语言学角度设置评判标准

你可以使用以下“语言逻辑检查清单”,对生成内容进行筛选(我也可以根据这个表主动帮你排查):

检查维度问题表现检查方式
词汇组合是否出现不常见且语义不通的搭配逐句朗读,看是否“说得出口”
转折使用是否存在“无前提”的转折,或逻辑不成立的对比查找“却、但是、反而”等词,看是否成立
句与句的逻辑关系是否出现拼贴感、前后无连贯性看是否能用“因果/递进/转折”等解释
文风一致性是否风格混杂(如议论文中夹入抒情句)通读全文,看语气是否统一
修辞使用是否使用了堆砌但无意义的比喻或拟人判断是否真的加强了理解或画面感

三、你可以怎么控制我不犯这种错误?

下面是一些你可以直接使用的提示模板:

✅ 自然语言提示(推荐使用):

请用自然口语化但文艺一点的中文写,避免使用不符合逻辑的转折词(如:却、反而),比喻要贴近现实生活逻辑,词汇搭配要符合常见汉语习惯。

✅ 举例式提示:

像“却不轻浅”这种不符合人类语言逻辑的搭配,请避免出现。
“涟漪荡开,却越荡越深”这种表面转折实为递进的表达,请按逻辑调整为“并且”或其他更合理的连接。

四、总结:你可以怎么把握写作技巧?

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如果你在写作中避免类似表达,可以注意:

  1. 先理解再使用转折:每一个“却”“反而”都应该建立在一个心理预期的基础上;

  2. 比喻要服从逻辑:不是所有比喻都需要强烈反差,有时候“顺着说”更自然;

  3. 避免“语言堆砌”:不要为了“文艺”而制造不明就里的组合,真实情感更打动人;

  4. 多读经典写作:如余光中、朱光潜、王小波,他们的比喻既有美感又有逻辑。

五、推荐书目 & 资料

类型名称说明
语言逻辑《语言哲学导论》 - 陈嘉映提高对逻辑连词、句式逻辑的敏感度
写作风格《写作这回事》 - 史蒂芬·金从实用角度谈语言自然性的写作方法
语言审美《朱光潜美学文选》训练如何在逻辑中表达情感与审美
编辑工具“LanguageTool” 或“Grammarly 中文版”可帮助你检测不自然搭配和逻辑错误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