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果然有人罩着
2025-08-07
“胖东来,有人罩着。”这句话听起来平常,却叫人心里一动。它不是惊雷,也不是口号,只像是深夜里的一句实话,有点意外,又隐隐觉得理所当然。
说到底,这家超市的门店不多,总共十几家,还都开在河南省内。既不是全国连锁,也没有什么大张旗鼓的扩张战略,却偏偏成了被全国各地反复提起的名字。有人坐飞机去许昌“打卡”,有人网上“云游”胖东来,还有企业家组团去“朝圣”,就为了看一看这家超市到底做对了什么。表面上是参观学习,其实大多是去找答案,找一个“还能怎么活”的可能。
刚走进店里,最先注意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一些贴心得近乎周到的小细节。比如那种为孩子设计的购物车,车上有座位,大人买菜,孩子不必被推来拽去。为老人准备的购物车上还加了坐凳,走累了,可以直接坐下歇会儿。别小看这些安排,在大多数商场,孩子和老人往往被视为“购物障碍”,而不是“生活一部分”。这种区分,其实早已说明了一切。
往里走,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类商品上方都标明了产地、成分、使用说明,甚至还配了放大镜。字太小也不怕,可以仔细看清楚再做决定。不是催你下单的促销话术,而是默默提醒你“看清楚再买,别急”。这种“不急”的气息在当今消费环境里已经少见了。我们习惯了“限时优惠”“手快有手慢无”的营销手法,却很少遇到有人劝你“别着急”,先想清楚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一位朋友在生鲜区看到一个从没见过的小装置,黑色小盒子里装了点水,中间卡着一个黄色的乒乓球。你用手指按一下,球下沉,手指就沾上了水。这是干嘛的?原来是“湿手器”。在超市搓不开连卷袋的时候,用这个让手指带点水,袋子就能轻松打开。这玩意儿说难也不难,成本也不高,为什么别的超市从不配?可能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顾客在袋子前气急败坏的样子。也可能,他们没想过超市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是交易的场所。
而这些细节,远远不只是“细致”。它背后是对“服务”理解的深度。对胖东来来说,服务不是停在微笑和问候上,而是深入到专业和判断里。不是说“这个好,那个也不错”,而是明确告诉你:这款适合中老年人,那款对胃不太好的人不太合适。更理想的是,售货员能根据你的身体状态、饮食习惯,甚至性格,帮你挑到真正适合你的商品。
于东来曾说,他现在给胖东来的员工服务能力打分,满分100分,只能给10分。以前是0分,现在因为团队开始参与商品研发和供应,才加了这10分。他还说,如果有一天团队做到50分,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天地。你听着这话,可能觉得夸张。但再一细想,他说的不是成绩,而是方向。
有一次,一位老师去胖东来的药店“找茬”,问维生素为什么有的放在冷柜、有的放在常温架上;问不同人吃的剂量;问注意事项。售货员都答得清清楚楚。还有老人拎着化验单来请教,一脸信任。这种信任,是积累的,不是喊出来的。
那员工为什么愿意这么学、这么做?仅靠制度管得住人,却留不住心。一个关键,是他们自己活得不憋屈。你说待遇,员工工资是同行两倍,基层能拿到五千,店长一个月五万。你说时间,入职满一年,年假三十天,每周二商场还闭店休息。连春节也能放到初四,不必在大年三十还站在货架前。你说保障,所有专柜品牌如果不给员工上足五险一金,不许入驻。这不是在喊“员工第一”,是实打实的行动。
人只有在被认真对待之后,才会认真地对待别人。你不能指望一个被压榨、被忽视的人,会对顾客满腔热情。想让人有“服务意识”,得先让他过得像个人。
你也许会说,这是“不计成本”的理想主义。可胖东来也赚钱,每年利润不低,只是老板自己只拿三百万工资,剩下九成分给了员工。于东来说:“如果你们不能把50%的利润分享给员工,那就不要来学胖东来。”这话听起来有点冷,但它讲出了底线:不愿舍得,就别指望有得。
有些人来参观,说要学制度、学服务、学培训流程。学归学,回去后还是老样子。因为他们学的是“表面”,胖东来之所以能成形,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把人放在了心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戴森柜台的员工,说他不是胖东来的正式员工,是品牌派来的,但照样得遵守胖东来的所有规定。为什么?他说,因为胖东来也帮我们维权。如果品牌对我们不好,胖东来也会出面。听起来像笑话,可是真的。
这才是真正的“有人罩着”。不是后台,不是资本,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情味。顾客罩着你,是因为你没坑他;员工罩着你,是因为你没压他;同行尊重你,是因为你没装。简单来说,就是“你把人当人,人也拿你当回事”。
所以我们才反复谈论胖东来。不是因为它有多神秘,而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最稀缺的一样东西:被理解。在一个到处是套路的时代,它选择了不套路。你一转头,才发现这居然成了最大的竞争力。
有时候,我会想,胖东来到底“罩”着的是什么?答案或许是,它不是罩着自己,而是试着用自己,去为一群平凡人遮风挡雨。而当这份“遮”的姿态显得笨拙又真诚时,反而最让人动容。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