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董宇辉争夺战升级!罗永浩力挺董宇辉创业:没必要再浪费生命打工!为什么创业才是董宇辉的终局?
2025-08-07

一切纷争的背后,终归是对“人”的理解不同罢了。

董宇辉,不只是个主播。他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幻影,是万千人心中的一束光。他的文字不惊天动地,但总是柔柔地,照在最冷的地方;他的表达不声嘶力竭,却能在熙熙攘攘中,唤醒一丁点沉睡的良知。可这世道,偏偏不容这样的光久留于一处——太亮了,照得人睁不开眼,也让某些影子没了藏身之地。

所以,冲突便自然发生了。去董宇辉化,不是个人的事,是一整个体制性的反应,是商业逻辑的自我修复,是当“个体人格”威胁到“集体品牌”的时候,系统自动发动的排异反应。

这个世界不是非要抛弃你,而是当你太突出了,它就忍不住要保护自己。

有些人问:“为什么不继续共赢?”但共赢这个词,说得好听,做起来却难。人心是盛不下两个太阳的。一个平台若要长久,它的主角就不能变;一家公司想要稳定,它就不可能允许某个人独自闪耀太久。因为平台不相信“人”,只相信规则;而规则,是为了平台服务,不是为了你我。

所以啊,董宇辉迟早是要走的。只是走得早一点,还是晚一点。

你看,连罗永浩都忍不住开口了。他说得直白:“没必要再浪费生命打工了。”——这句话听起来像个口号,其实是个告别词。他自己走过那条路,知道终点在哪儿,也知道路上的坑。他见过最残酷的东西,不是市场,不是对手,是“被自己人背后捅一刀时,脸上还带着笑”的那种局面。

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契约精神”这种东西,在理想中是规则,在现实中是筹码。

有人说,董宇辉可能面临“天价赔偿”的竞业禁止。我笑了。什么是天价?一位能让直播间飙到千万销售额的主播,一场活动就能回本的人,你说他值不值那点赔偿?这不是赔钱的问题,这是在问——你敢不敢,跨出那一步。

一边是舒适区,是熟悉的平台,是十几亿的年流水,是熟人,是粉丝,是稳定的工资,是掌声和光环。另一边,是不确定,是未知,是独自面对市场的冷风,是合作人的分歧,是资本的试探,是制度的无情。

可人啊,终究是要靠一口气活着的。不是血气方刚的那种气,是“不愿低头”的那种气。

我不知道董宇辉会不会走,但我知道——他若走,那就是他真正做回自己的开始。

因为只有在自己做主的地方,话语才有根。别人的公司,不管给你多高的位置、多大的流量、多么“真诚”的承诺,归根结底——你都是别人故事里的角色,不是作者。

你可以很红,但红得不能脱轨;你可以有个性,但个性不能超标;你可以被喜欢,但不能“被需要”到影响结构。——这,就是打工的极限。

所以说啊,创业,才是董宇辉的归宿。

不是因为创业多么好,而是因为除了创业,没别的地方,能承载他的那份“想自己说话”的执念。

别误会,我不是在吹捧创业这件事。创业太难了,我自己走过这条路,知道那是怎样的冷。没有平台替你遮风挡雨,没有人替你背锅,也没有“体制”兜底。一切好与坏,自己吃下去。创业不是光鲜的,是一堆日复一日的选择和妥协组成的。它不是风口上的猪,它是风停之后你还想走的路。

但就是在这种艰难里,你会知道——什么叫“自由”。

自由,不是你可以说什么,而是说了之后不用怕。自由,不是你能选择,而是你可以承担。

只有创业,才允许你把自己的“人性”也纳入考量,不用一直掐着那个完美人设,不用总是计算着流量的起伏,不用每一个深夜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还配得上曾经的自己。

很多人说,创业不适合每个人。是啊,但董宇辉不是“每个人”。

他不是运气好才红,他是把“文字、人格、气质”三件事,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人。他不是靠猎奇吸粉的主播,他是用“温柔的力量”去引导人消费的人。他是少数,他是“内容型”主播中,罕见能打透人心的那个。

你看,他直播的时候,卖的是商品,说的却是人生。他推荐一本书,说的是自己的成长;他卖一袋米,讲的是父母的辛劳;他读一段诗,读的是普通人的命运。就这么温吞地、像小火慢炖一样,把观众的心煮得软软的。

这样的表达,不只是“职业素养”,这是一种人格修养。而人格,最难被复制,也最容易被忌惮。

平台可以培养无数个主播,但董宇辉只有一个。

这就是他最宝贵的“护城河”。

他要是去创业,那些跟他一样“柔软又有力量”的人,就会聚过来。这个时代,不缺商品,也不缺平台,缺的,是让人觉得“这个人说的话,我愿意听,这个人推荐的东西,我愿意买”的“信任”——而信任,就是新消费时代的“稀缺资源”。

董宇辉身上那点“文人气”,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像极了一种“失传的手艺”。

你说值不值钱?我说,值钱。但不一定值在钱上。

创业之后,他的第一件事不是挣钱,而是要找到一个“能保护他本质不被侵蚀”的组织架构。他不是靠运营流量活着的人,他是靠“气场”活着的人。这种人,一旦开始为了流量而妥协自己,反而会被反噬。

所以,董宇辉创业,最重要的事不是选品、不是融资、不是搭建团队,而是:

让那个“真实的董宇辉”,在商业规则之内,还能活下去。

他要做的,不是一个商业项目,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延续。

最好,是引入资本,但保留控股权。这样有人护,有人帮,有资源给他用,但决定权还在他自己手里。资本不能掌舵,但可以推船。权力在自己手上,才不会重蹈覆辙。

再一个,他不能去做CEO。因为CEO是要管人、控流程、解问题的。他不是问题解决者,他是问题感受者。他要站在镜头前,去感受这个时代的痛,去说那些旁人不说但大家都懂的话。他该做的,是“精神领袖”,不是“商业管理者”。

他要做的,不是一家传统公司,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美感、有情怀的内容+消费品牌。

像早年的“诚品”,像更柔软一点的“得到”,像一个“诗意版本的李佳琦”。

那样的品牌,可以慢慢赚钱,但会让人记住。

而记住——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稀缺品。

最后,还有一件事,我想轻轻提醒。

董宇辉,是一个愿意相信人、相信善、相信美的人。这种人,最怕遇到“算计着来的人”。

所以,他必须有一个顶尖的法务。

不是为了让他变得强硬,而是为了在他还保持“单纯”时,就替他把所有“复杂”挡在外面。好的法务,不只是合同的保镖,是人格的守护者,是他“继续做个好人”的前提。

太多聪明人,是在一次次商业失败后,才学会不再相信人。而董宇辉,不该是那样的人。他如果失去了这份信任世界的能力,我们也会失去一个可以被照亮的角落。

唉,讲了这么多,说白了,其实只有一句话——

不打工,不合群,不迎合,这是董宇辉最该守住的底线。

因为一旦妥协了,他也会变成曾经讨厌的人。

而这个世界,会因此少一个真正温柔、真实、有力量的人。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