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原来每年读几百本书,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方法啊。
2025-08-07

突然惊觉,那些声称每年自己读一两百本书的人,最大的好处不是吸取了体量庞大的知识,而是可以不用面对现实。这句话像一枚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初听有些刺耳,但若不急着否定,也不仓促认同,便能在心中泛起更深的涟漪。我们为何读书?我们又为何沉溺于阅读?书本是工具,是智慧的传递,是他人心灵与经验的结晶,但当它变成一种不愿看见自身生活的替代品时,便也成了一种逃避。读书本无错,但若用来远离当下的真实,那便如鸵鸟埋头沙中,以为躲避了风暴,实则只是屏蔽了觉知。

许多人走进书本的世界,是因文字温柔,是因知识可以构筑一个更庞大、更有秩序的“精神庇护所”。比起混乱的现实生活,书中的世界更清晰,书里的逻辑更完整,书中的人物不反驳、不伤人,作者的声音也总能替我们表达出我们说不出口的感受。我们沉浸在阅读里,仿佛是在和另一个更明理的自己对话。但久而久之,我们是否也不再愿意离开那片书海?是否在阅读的“进步”里,悄悄掩盖了现实中无力前行的脚步?

现实不总是温柔的。有未完成的工作,有待修复的关系,有被压抑的情绪,有潜藏已久的焦虑与不安。而这些部分,不会因为我们读了一百本书就自行散去。读书会给我们知识、给我们语言、给我们解释,但它也可能给我们借口,让我们说:“我还需要再多了解一点,再准备充分一些,再等等。”等的过程中,我们的心却悄悄远离了当下,远离了面对真实的勇气。书,成了盾牌,挡住了他人的眼,也挡住了自己心的照见。

我也曾是那样读书的人。年轻时带着执念,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深度”的人。阅读成了我的身份标签,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方式。但那些年里,我常常无法与人好好相处,无法安稳地生活在一个空间中。我在书中看遍人情冷暖,却无法承认自己也有懦弱与怨恨;我读懂了哲学,却仍在感情里逃避承担。直到某一日,一本书中一句极简单的话猛然击中我:“你不是还没准备好,你是还不想面对。”那一刻,我闭上了书本,坐在原地良久无言。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用书堆起了一座理性的堡垒,却也把自己困在了里面。

顿悟,往往就是这样的时刻。不是放下书的那一刻,而是开始面对自己的那一刻。当我们终于意识到,不是书不够好,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自己一直在等一个时机,却从未真正起步。当我们放下“还不够”的念头,转而问自己:“我现在能做什么?我现在想直面什么?”那么我们就从读书者变成了行者,从寻道的人变成了在道中前行的人。这个转变,并不在外在的数量或速度,而在于内在的一念之转,从“累积”转向“觉察”,从“逃避”转向“承担”。

明理之后,我们可以重新看待读书这件事。读书并不低劣,逃避也不该被羞耻。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通道,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痛苦中寻找意义。阅读本就是一种通道。但若想真正成长,我们需要从这个通道走出来,把书中的觉知带入生活,把文字的力量化为行动的勇气。不再是“书里说了什么”,而是“我在生活中做了什么”;不再是“我知道了很多”,而是“我看清了自己”;不再是“我还要读更多”,而是“我愿意面对现在的我”。

于是,读书仍可继续,但方式悄然不同。你不再是为了逃避而读,而是为了理解;不再是为了成为谁而读,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做自己。你开始读得更慢,读得更少,但每一本书都与你的心贴近,你读到一个观点,不是立刻分享或标记,而是轻轻闭上眼,问:“这和我现在的处境有什么关系?我是否正逃避着类似的感受?”这时,书成了镜子,不是通道,不是避风港,而是让你看清自己的镜子。你终于不再埋头,而是昂首与现实对望,哪怕眼前风沙弥漫,哪怕内心颤抖,也不再退避。

愿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在书本中找到勇气,而不是安慰;找到面对,而不是回避;找到真实,而不只是解释。愿我们不再沉溺于知识的堆叠,而是愿意一步步,把书中的道,活进自己的生命里。活着,就是一场真实而具体的修行。而我们,既是读者,也是行者,是每日读自己的经文,修自己的心念之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作者:帕拉宏撒·尤迦南达。这不仅是一本自传,也是一部穿越灵性与现实边界的真实之书,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对照自我,反思“活着”的意义。

音频推荐:The Liturgists Podcast 中一集名为《Reading As Spiritual Practice》(阅读作为灵性修行)——深入探讨阅读如何帮助我们内观,也提醒我们不要用阅读逃避面对生活,适合深夜聆听,沉静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