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自以为是」是最大的敌人,「自圆其说」是最大的骗子
2025-08-07

人这一生,要修的,不是外在世界的风雨,而是内心世界的回声。外在的风雨,终有停歇,心中的雷霆却可能日日不息。若你不曾仔细听过自己的心语,不曾真正省察过自己的动念,那你极可能早已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而不自知。许多人的苦,不是别人带来的,不是环境造成的,而是自己被自己困住,被一种“自以为是”的念头牵着鼻子走,甚至还编织出一个个看似合理、却遮蔽真相的“自圆其说”,在幻想中打转,在执着中沉沦。

“自以为是”是什么?是我认定我是对的,我知道的就是全部,我看到的就是事实,我感受到的就是真理。这看起来像是一种自信,实则是闭目塞听,是拒绝学习,是固守自我认知的小岛,不愿意靠岸更大的世界。你问他为什么坚持这个看法,他说“我就是这样想的”;你指出他可能有盲区,他却说“你不懂我”;你提醒他也许还有别的可能,他却回一句“我活得好好的”。这样的人,在表面上看似坚定,内心却是极度惧怕被颠覆。于是他宁愿固守错误,也不愿松手错误;宁愿保持一套错漏百出的逻辑,也不愿低头面对未知。

而“自圆其说”更可怕。因为它不是无知,而是把错误用一层又一层的语言包装起来,让自己相信那是真的。你说你不计较,其实你是压抑;你说你顺其自然,其实你是不敢承担;你说你放下了,其实你是逃避了;你说你已经释怀,其实你只是把伤痛藏得更深。我们习惯性地为自己的选择找理由,为自己的情绪找解释,为自己的失败找台阶,以为这样就能够保全自尊,保住体面,可是代价却是:你再也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最可怕的骗子,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那个负责美化现实的念头。它不吵不闹,却天天在耳边轻声细语:“你没问题,是他们不懂你。”你听久了,便真信了。可一个人若不愿直面真相,又怎能修得智慧?若不愿打破旧念,又怎能重生?

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年轻时学了些道理,就以为懂了人生。每次听人讲话,总在内心评判:这个人觉知不够、那个说得太浅。其实那时的我最浅。一次在与一位长者对话中,我说了许多头头是道的话,想展现我的理解力。那位长者却轻声问我:“你说得都对,可是你活出来了吗?”那一刻我如遭雷击。我确实懂得很多道理,也能自圆其说,但这些道理只是挂在嘴边的装饰,根本没有在我的生命中扎根。那之后,我沉默了很久,开始放下表达,回到观照,重新学习如何诚实地看见自己。

慢慢地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清明,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看得清;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包装得好,而在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圆满。修行的第一步,不是坐禅,不是诵经,而是愿意面对自己那颗不安定的心,那颗常常“自以为是”的心,那颗总想“自圆其说”的心。你能看见它,不是为了打压它,而是为了超越它。你不再做它的傀儡,而开始成为觉知的主人。从此以后,你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每一个选择,都在一层更清明的光下被照见。

而当一个人真的开始面对自己的“假自信”“伪理性”“掩饰性乐观”,他才有机会迈入真正的自在。你发现原来不是你不幸福,而是你一直活在对幸福的误解里;原来不是你的人生被外力阻碍,而是你一直在用一个错的眼镜看世界。你摘下这副眼镜后,才发现,原来世界并没有那么狭窄,人心也没有那么可怕,失败也没有那么羞耻。最重要的是,你才终于开始真正地和自己在一起,而不是活在一个虚构的、维护面子的、逻辑自洽的幻影之中。

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条件的拼凑,而是内在世界的和谐。如果你的内在充满了假想敌,你的世界自然布满荆棘;如果你的内在充满了伪装和谎言,你的快乐终将是暂时的。你可以骗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当你在深夜独处、万籁俱寂时,那个你用多少语言都抹不去的真实自我,会站出来问你一句:“你真的快乐吗?”而你只有在停止“自以为是”和“自圆其说”的那一刻,才能给出真正的回答。

修行不是让你变得完美,而是让你变得诚实;不是让你变得强大,而是让你变得柔软;不是让你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回到你本来的样子。而这条路,唯有从“拆穿自我”开始。拆穿不是批判,而是回归。当你敢于看见那个不完美的自己、那个带着执念和偏见的自己、那个在痛苦中不断造作的自己时,你才有机会,真正走出内心的迷宫。

你会越来越少地说“我对”,而更多地问“我真的看清了吗?”你会越来越少地辩解,而更多地聆听。你会越来越少地用语言防御自己,而更多地用沉默守护真实。那时候的你,也许话不多了,但你的眼里有光,步伐有稳,心中有风。不是因为你得到了更多,而是因为你丢掉了那些不真实的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看见自己,看见他人》(一行禅师著)——教人如何从惯性念头中觉醒,进入真实的内在
推荐音频:YouTube频道“禅与生活”发布的一行禅师冥想课《真相之光:如何识破内心的欺骗者》(已确认为官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