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把自己的感受,永远置顶。
2025-08-07

人一生走得再远,也从未离开过“感受”这两个字。外在的山川湖海,脚下的路灯楼阁,耳边的嘈杂沉默,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通过感受的通道进入我们的心。一个人能否活得清明,不在他拥有多少知识、做成多少事,而在于他是否时时与自己的感受同在。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着“忽略感受”。有人告诉你:“不要太敏感,要坚强。”有人说:“做人就得吃亏,别太在意。”有人提醒你:“考虑别人多一点。”渐渐地,我们学会了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低的角落,学会了不动声色地委屈自己,然后在人群里微笑,在黑夜中疲惫。

当你习惯了压抑自己,你便再也听不清自己真正的声音。你以为的情绪稳定,其实是断了对自己情绪的觉知;你以为的成熟懂事,其实是与内在的真我隔了一层壳。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活,哪怕表面顺利,心却像一口关着的井,清水早已沉底。你努力去追求外界的认可,去达成目标,去维护关系,可始终感觉有什么没对上。你想不到,那些“失落”和“空虚”,只是因为你遗失了感受——那个最真实、最直接的你。

修行之路,讲究观心。而观心的第一步,就是“观感”。你当下身体舒不舒服?心里是否有压迫感?你说话的同时,是否感到不自在?你答应别人一个请求时,是否同时压下了自己的意愿?这一切你是否看见了?若没有看见,那你走的每一步、说的每句话,都是在“假我”的主导下进行。不是你在活,而是习气在活,是角色在活,是社会设定在活。而你真正的自我,只能在感受中现身,只能在你看见“此刻我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时,从模糊中显出轮廓。

把自己的感受,永远置顶,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自私的人,也不是让你拒绝承担关系,而是让你在做每一个决定、回应每一个人之前,先回来看自己——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我是真的愿意,还是只是不得已?我是在说“是”,还是在说“好吧”?你若不这样问,就会轻易被人情、规矩、期待牵着走,而这一路走下去,你会越来越迷失方向。你以为你在成全别人,其实你正在消耗自己。你以为你在维系和谐,其实你正在与自己对立。

我曾经陪一位朋友经历离婚,她一开始并不敢承认婚姻的不幸福。她告诉我:“我丈夫不是坏人,只是我越来越感到窒息。”我问她,那你有没有说出你的真实感受?她摇头,说怕他难过、怕破坏家庭、怕别人说她不知足。直到后来,她终于崩溃的一天,对丈夫说:“我真的很累,我每天都在压着自己的感受活着。”那一刻,她才第一次,把感受放在了最前面。而正是那一次坦白,成为她真正开始疗愈自己的起点。她离婚了,也重新找回了自己。而她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其实我早就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我不敢面对自己的感受。”

我们都一样。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看,不敢承认。因为一旦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就得面对选择、面对改变、面对可能失去什么。但你若因此退缩,那代价就是:你会永远失去那个本真的自己。修行,不是让你脱离生活,而是让你活得更真实。而真实,从不靠“忍耐”成就,而是靠“看见”开始。你若愿意把每一次微妙的感觉当回事,把每一个“好像哪里不舒服”的信号看作指引,那你的人生将会一点一点地调整方向,从外求转向内照,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假装转向诚实。

也许你会说:“可我现在还不够强大,不敢面对真感受。”那也没关系。你可以从小事做起。当别人约你时,你问自己:“我真的想去吗?”当你加班到深夜,你问自己:“我是不是在透支自己?”当你在群体中迎合,你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失去自己?”每一次这样问,其实都是一次“自我归位”。你的感受,是你通往觉知的路,是你生命最深的指南针。别再忽略它,别再用“理性”“逻辑”“人情”来盖住它。感受不是脆弱,是智慧未被启用的入口。

我们一直在寻找方向,向外求答案。但你若真正静下来,便会知道,感受就是你最真实的导航。你不必一直对自己说“我应该更好”,你只要每一次都对自己说“我此刻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你就已经在往觉醒的路上走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但你可以理解自己;不是所有人都能照顾你,但你可以照顾自己。幸福,不是获得所有人的喜欢,而是拥有一个你自己也愿意陪伴的自己。而这一切,从你开始尊重感受开始,从你愿意将感受置顶开始。

愿你从今日起,不再压抑、不再遮掩、不再扭曲,愿你每日清晨醒来,第一句话不是“我今天要完成什么”,而是“我今天感觉如何”。愿你活在感受里,而非角色里;活在真实里,而非标准里。如此一来,你便真正与自己同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身体从未忘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美] 巴塞尔·范德考克著,一部以创伤治疗为背景讲述身体与感受关系的重要著作
推荐音频:喜马拉雅FM·王怡人的《情绪自我疗愈课》第一章《如何学会感受,而不是评判》——由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师主讲,内容已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