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方向是:我有多少决定,是因为别人都在做,所以我才做的?
2025-08-07
人生这一条路,说是自己走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被推着走的。从年幼到成年,从读书到就业,从恋爱到成家,我们习惯性地照着他人的路径前行,不是因为那是我们真正想走的路,而是因为——别人都在走。于是,我们上了某所学校,是因为“这学校好”;选了某个专业,是因为“大家都说有前途”;进了一家公司,是因为“这家公司体面”;结了婚,是因为“年纪到了”;生了孩子,是因为“大家都说要趁早”。这一连串的选择,若细细看去,是否真的出自内心?还是不过是顺应了主流、满足了期待、掩盖了恐惧?
“我有多少决定,是因为别人都在做,所以我才做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复自问的问题。它看似简单,实则锋利。它像一把小小的刀,轻轻划开我们日常决策的外衣,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以为是“自己的选择”,很多其实只是“从众的反射”。这种反射在现代社会尤为强烈。信息铺天盖地,观点如潮汹涌,社交平台上人们晒生活、晒成功、晒选择,一不小心,我们的判断力便在潜移默化中被带走。我们跟着做、跟着买、跟着走,久而久之,便与自己的内心拉开了距离。
修行人讲“觉”,讲“观照”,其实就是要在这样的日常中把意识拉回来。不是否定一切外界的声音,而是问一问:我听见的是别人的声音,还是我自己的声音?我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真的想这样,还是我怕落后、怕不被认同、怕“不正常”?若我们不曾审视这一层,那么就算我们表面上活得热闹,内心深处可能始终是空的、慌的、漂的。
有一次,我在寺院中与一位修行多年的人交谈。他曾是名校高材生,外企高管,后来辞去一切进入山林。他对我说:“我过去的一切努力,其实都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那个‘我’很勤奋,但也很迷茫。”我问他什么时候觉察到的,他说:“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连‘我是谁’都答不上来,我的身份、标签、履历,全是外界给的。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地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些,我是谁?我想做什么?”他的这一问,便是转念之始。之后他回到简单生活中,重新开始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每一个选择前都问一句:我是否从真实出发?
这不是逃避社会,也不是否定集体,而是将“我”的位置放回正中,让每一个选择都不至于成为“别人选择的自己”。你若仔细想一想,很多从众的决定,其实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心。你买了别人都买的东西,可用起来却不见得合适;你进了别人都羡慕的岗位,却发现并不快乐;你过上了看似标准的人生轨迹,却常常在深夜里想:这一切,是我想要的吗?
人的清明,从不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决定,而是从这些平凡的小决定中,慢慢觉醒。你在买下一件衣服之前问自己:“这是我想穿的吗?”你在报一个课程前问自己:“我真想学这个吗?”你在发一条朋友圈之前问:“我真的想表达,还是只是为了被看到?”你在答应一场聚会前问:“我想去吗,还是只是怕被说冷漠?”这些念头的厘清,看似细微,却会一点一点为你找回那个久违的自己。你越是常常这么问,越会慢慢在心中立起一根主轴。那根轴会让你在混乱中不迷,在繁多中不乱,在诱惑中不动。
而这根主轴,不是从书里读来的,也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从一次次“觉知中选择”、“选择中承担”中长出来的。你若能日日精进这个功课,一生虽仍有迷雾,却不会彻底失道。你会更温和地对自己说:“我正在找回我。”你会更自在地面对世界的声音,说:“我听见了,但我不一定走那条路。”
最重要的是,回到内在之后,你的决定便不再那么容易被后悔吞噬。因为它不是为了满足谁,也不是为了模仿谁,它是你的心真实告诉你:“这,是我此刻愿意的。”哪怕结果不如预期,你也会更愿意承担,更能从中成长。这份心性,才是修行路上的真正进步。
你会发现,修行并不玄远,也不神秘,它就是在这一个个决定之中,看清“谁在决定”,是谁的声音被放大,是谁的欲望在主导,是谁的恐惧在绕道,是谁的真心被压下。当你有勇气一一照见,当你在决定的那一刻,不再是“别人都在做所以我做”,而是“我愿意,所以我走”,那你便已在修行之路上,踏出了一步稳实的步伐。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面对人类从众本能中的自由选择
推荐音频:B站·一行禅师《回到自己:从喧嚣中听见真实的声音》主题讲座(已由正念基金会官方上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