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得起自己吧,否则永远得不到他人的看得起
2025-08-07
我们常常说想被看见,想被理解,想被尊重,想被爱。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却很少问一问自己:我是否真的看得起自己?是否真的相信自己?是否真的爱过自己?我们在关系里苦苦追求一份认同感,可在内心深处,那份最初的信任、最基本的自重,是否从来就没有站稳?修行人的眼睛不只是向外看,而是时时回头观照自己的心。你若不能先安住自己,外在再多的掌声、爱意、赞许,也终归是虚妄之花,风一吹就散。
看不起自己的人,是最难被世界温柔对待的。不是因为世界无情,而是因为他先放弃了自己。他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急着证明,总担心自己不被重视,于是拼命取悦。他以为只要做得更多、更努力、更完美,就可以换来别人的一句肯定。但其实他不知道,那些真正赢得尊重的人,从不靠乞求来换。他们只是内心坚定,自带分量,自足自立。你若看得起你自己,世界才会慢慢学会怎么看你。
“看得起自己”不是一种自恋,也不是盲目的自信,它是一种深深的自我认同,是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底线。即便他人暂时误解你、否定你、轻视你,你也不会随风动摇,因为你内在的根已扎得足够深。你不会因为别人的忽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放弃自己的路。这不是骄傲,是清醒;不是倔强,是自尊。
而所谓“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鼓劲,不是对一切都抱持乐观,而是一种真实的信任。信任自己的判断,信任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面对问题的能力,信任哪怕跌倒了也有能力站起来。这份信任,不需要靠别人来给予,它是一种内在的种子,靠日常一点一滴的实践去培育。你不必事事都赢,事事都顺,但你要相信,哪怕风雨再大,你也有撑伞前行的勇气。这种相信,才是你真正的安全感来源。
而最根本的,还是“爱自己”。爱,不是纵容,不是任性,而是一种不离不弃的对待方式。是你在难过时,不批评自己,而是安慰自己;是在疲惫时,不逼迫自己,而是允许自己休息;是在迷茫时,不贬低自己,而是愿意陪伴自己慢慢走出混沌。你若真的爱自己,就不会在别人身上讨爱,而是带着圆满走向关系,让爱成为流动而不是乞讨。你若不曾真正爱自己,你给别人的爱也容易变成索取,关系就会变得沉重,变得疲惫,变得不真实。
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试图“让别人看得起我”,于是拼命地表现,拼命地提升背景、学历、外貌、地位。他们以为那样就能换来尊重,可那份尊重太依赖外在了,稍有动摇便灰飞烟灭。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是不动声色地流露,是你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也能坦然面对自己。修行人讲“无住生心”,就是在讲这样一种状态:你不住在别人的目光里,不住在外界的评价中,而是在内心生出一颗坚定之心。这颗心,不靠证明,只靠觉知。
你若靠“卖力证明”来获得存在感,那么你的存在感便永远依附于他人。当别人鼓掌你就振奋,当别人沉默你就怀疑,这样的生命实在太脆弱了。而如果你能自己为自己鼓掌,为自己的努力、善良、坚持、信念喝彩,那你便拥有了不依赖他人的强大。你不再需要用“做更多”来证明“我值得”,你知道,你本来就值得。你本来就有存在的价值,无需借助别人的确认。
这世上最可悲的,并不是别人看不起你,而是你从未真正肯定自己。你看,很多人说“我努力,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其实是为了更容易被喜欢;很多人说“我要成功”,其实是怕被轻视;很多人说“我想成长”,其实是害怕面对那个被自己讨厌的现在。但若你只是为了逃离“现在的你”,那成长便只是另一种逃避。真正的成长,是先愿意面对现在的自己,不论他软弱还是尴尬,然后慢慢地温柔地带他走向光亮。
所以,当你想让别人看得起你时,请先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尊重过自己?当你想让别人信任你时,请问问自己:我是否真正信过自己的判断?当你渴望被爱时,请问自己:我是否在爱自己?若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先从自己开始。不用急着去修补外在的关系,先安顿好内心这座房子。灯亮了,才能照见别人;水满了,才能滋养他人;心稳了,世界也就跟着稳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接纳自己:走出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作者:Tara Brach)——来自临床心理学与佛学结合的深度著作,温柔有力地教人如何真正“爱自己”
推荐音频:B站·TEDx Talks官方频道,Brené Brown《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脆弱的力量》),关于自我价值、爱与连结的深刻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