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快速启动起来,路途中慢一点不要紧
2025-08-07
世间万事,总要有一个开始。可真正能走出第一步的人,往往比想象中少得多。我们总说等一下,再准备一下,再观察一下,再犹豫一下。日子就在这个“再一下”中一寸一寸溜走。我们看着别人起步,看着别人前行,看着别人跌倒又爬起,然后收获一些经验,累积一些成绩。而我们自己,依旧站在起点边缘,想很多,做很少,担心失败,又希望圆满。心里有很多想法,却始终没有一个实在的动作。
我们不是没有梦想,不是不渴望成长,而是我们太习惯在出发前要求完美。我们总想一开始就做好、做对、做到最好。但人生从来不是这样安排的。它更像是一条山路,要边走边修,边走边懂。许多你以为要准备好的东西,其实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拥有。真正让你变强的,不是事先的规划,而是途中留下的脚印。
修行之道里讲“起心动念”,但“起”只是开始,“动”才是真正的力量。很多人一直在起心,却从未真正动念。我们坐在原地思虑重重,一遍遍思考各种可能的后果和风险,其实就是在用想象的困难为自己筑起一堵墙。而那堵墙不是现实的阻碍,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心理障碍。越想越怕,越怕越动不了。这正是启动迟缓的根本所在。
如果你愿意把心静下来,不去评判自己现在是否准备好,而是问一问:“我愿不愿意开始?”你就会发现,答案其实一直都在心里。你不是不能开始,你只是太想一步到位,太害怕出错。但真理往往是反的。世间最真实的成长,都是在不完美中逐步修正的。你先开始,然后才可能做到精细;你先迈步,然后才有机会走稳。若是迟迟不动,就像一潭死水,再清澈也无法流向远方。
你可以走得慢,慢不是问题。慢,是一种审慎,是一种稳重,是一种与自己节奏和谐相处的智慧。可你不能不动,不动意味着没有进展,也意味着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是否能行。太多人习惯在脑海中构建完美蓝图,却从未动手把第一块砖垒上去。等他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时,那些已经在行走的人早已积累了路径上的经验与资源,哪怕他们也曾跌倒,但跌倒过的人才知道如何再次站起。
慢,是为了做得细致,做得扎实。慢,是一种蓄力。但前提是你已经出发,而不是在岸边观望。你若站在岸边思考游泳的姿势,不如先跳进水里让水感教你怎么浮起。没有实际的动作,一切都是空谈。行动带来经验,经验带来判断,判断再指导行动,周而复始,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生系统。
在修行中也如此。你想静心,但迟迟不愿开始早起打坐;你想读经,但总说自己状态不好,等情绪平稳了再看;你想改善关系,但又怕主动示好会失了面子,于是一直拖着。但真正的转变,从来都不是等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启动,一点点的靠近,一点点的实践,都比空想一万次来得真实。
“先完成,再完美”,这句话看似务实,实则通达。它不是让你放弃品质,而是告诉你:完美是在完成中逐渐成形的。你越早动手,就越有时间修改;你越快尝试,就越能早些知道哪里需要修正。最怕的是,你连第一步都没走,就想象出一百种失败的画面,把自己吓退了。
人心最大的浪费,就是浪费在犹豫上。看似什么都没做,其实耗费了极大的心力。而行动虽然累,却是创造,是成长,是自我力量的开端。当你开始了,哪怕进展很慢,你的内心也会开始有一种稳稳的感觉:我在路上了。那种感觉像一盏灯,照亮你前方的每一步,也温暖你心底那个不安的小孩。
当然,启动并不等于鲁莽。修行讲的是“觉知的行动”,不是冲动的行为。你可以意识到自己还没准备好,但愿意开始;你可以知道自己还会出错,但决定出发。不是无知无畏,而是知情却仍然选择靠近。这是最难得的勇气,也是修行中最真实的一份用心。
而当你真正跨出那一步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拒绝你;原来很多门,只是你不敢推开而已;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有能力,还要有力量。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谢那个终于动起来的自己。他并不完美,但他真实、勇敢、值得被尊敬。
所以,亲爱的,不要再让思虑困住了你的脚步。想清楚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动起来。启动的那一刻,也许不壮观,不完整,不如你预设的那么有仪式感,但它是你改变的起点。它是你与未来相遇的起点,是你打破自我设限的起点。
从现在开始,不再等完美的准备,不再求万全的保障。愿你快一点启动,然后允许自己慢慢走。允许做得不够好,允许路上修修补补,允许过程有起有伏。但一定要先让自己动起来。唯有启动,才有后续的一切可能。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
本书详细分析了优秀并非天赋使然,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及时反馈和不断修正逐步成形。尤其强调“先做,再优”,与启动即行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推荐音频:得到App《精进:成为高手的本质》音频课程
由学者采铜主讲,结合哲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讲述“行动—反馈—调整”的真实成长路径,强调实践远胜完美准备,适合拖延型与完美主义倾向的听众收听与觉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