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多数时候,不懂是劣势。但知道自己不懂,是个优势。  
2025-08-07

人活在世上,最难的往往不是不懂,而是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因为真正的不懂,是有空间的,是空杯,是柔软,是愿意学习的姿态。而“自以为懂”,则像盖上了的器皿,外在再多的智慧,也倒不进去。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困境、走入误区、陷入误判,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我们不愿承认自己还不够了解。

“不懂”,看似是一种劣势,因为它意味着无知、落后、弱势。然而,若一个人能看见自己的“不懂”,并且不以此为羞、不以此为障,反而因之而生出求知的心、谦卑的心,那“不懂”便成了优势。因为这种看见,是觉知,是觉醒,是修行之路上最宝贵的起点。你若知道自己眼下这一步走不清,就不会硬撑着往前走;你若知道自己对某个问题还没有深入了解,就不会轻易妄下判断。你看清自己的不懂,就有机会做对接下来的选择。

修行,就是一个不断看见自己哪里还不懂、哪里还未通透的过程。不是为了积累多少知识,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身份,而是为了时时警醒:我是否在真实地面对当下?我是否在用自己的“想当然”对待世界?我是否愿意放下已有的认知,重新看一次,学一次?当我们内心生起这种念头,其实已经在脱离傲慢、走向智慧。

而在这个时代,“懂”似乎成了必须的姿态。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见解,在会议上争取话语权,在人群中抢占位置。我们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空白,害怕承认不知道,害怕在人群中显得迟钝、迟疑。于是,很多人宁愿硬撑着给出一个回答,也不愿说:“我不懂。”宁愿照着惯性说点什么,也不愿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件事,我真的了解吗?”

可修行的方向,从来不是向外争高低,而是向内照自己。你是否敢对自己说出“我不知道”?你是否在每一次对话中保留一丝余地,不急着否定、不急着总结?你是否在听到不同的声音时,不立刻反驳,而是先沉静地思考:我有没有遗漏的角度?有没有过度简化了复杂的问题?有没有因为自我中心而忽略了别人经验的合理性?如果你能开始问这些问题,你就已经站在了智慧的门口。

真正的智慧,从来不高声喧哗,而是带着温和的力量。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他不会处处争执对错,他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也尊重别人所知的不同。他在每一次不懂中都抱持着一颗柔软的心,愿意听、愿意看、愿意问。这种人走在路上,也许不会最快,但走得最稳;也许不会最亮眼,但最让人安心。因为他的认知不是用来压制别人,而是用来照见自己。

在佛教中有一句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意思是说,当你以为你已经知道了,其实你正是陷入了无明。因为你以“知”的姿态对抗未知,而非以“觉”的姿态迎接真相。很多时候,问题就卡在这里:我们早早下了结论,就不再愿意打开心去接触新的视角。我们把自己困在一个“我已经懂了”的壳子里,就错过了那些本可以引导我们深入的线索。

所以啊,如果你此刻在一个迷茫的阶段,不知道该怎么做,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恰恰是你通向进步的机会。你如果能承认:“我还不懂,但我愿意学”,那就已经在悄然前行。如果你能够安住于不懂中,不急着表现、证明、盖章,而是愿意多看、多问、多听,你就会发现,世界慢慢变得开阔了,问题也不再那么卡住你。因为你不再被自己旧有的认知困住,而开始真正地流动起来。

而“懂”的时刻,并不是来自于强记和炫耀,而往往是在你真正谦卑下来、安静面对自己的无知之后,自然浮现的光。那种光,不喧哗、不张扬,却让你在黑暗中不再慌张;在未知中不再恐惧;在迷惑中仍能站稳。你会知道,知道自己不懂,反而是一种力量。它让你变得更柔软,也更坚韧;它让你变得更开放,也更有分寸;它让你对人、对事、对世界,都多了一份敬畏。

所以,别害怕“不懂”,也别急于“懂”。真正的成长,不是迅速掌握多少,而是慢慢深入地、诚实地、持续地看见自己的局限,并以一颗柔和坚定的心,走过它、穿透它、放下它。那时候,你也许还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沉静、更可靠的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知识的错觉》——史蒂文·斯洛曼
这本书从认知科学出发,解释我们为什么总以为自己懂得比实际多得多。它提醒我们:谦卑地看待知识的边界,才能真正走向理解与合作。适合想要打破“自以为是”心态,寻找更深层学习智慧的朋友阅读。

推荐音频:得到App《王烁·认知方法论》
这是一套系统性的认知觉察课程,帮助听众重新认识“知道”与“理解”之间的差距,适合在“觉得自己应该懂却总抓不住要点”的阶段反复聆听,让你从不确定中找到踏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