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别人骄傲,多半是自己的自卑在作怪
2025-08-07
有一日,我静坐窗前,望见黄叶从树梢滑落,心中忽起一念:世间很多误解,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影罢了。当我们觉得某人骄傲,不妨先问一问自己:那真的是骄傲吗?还是只是别人平静表达自己的事实,而我们习惯性地把自己放低了位置?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那所谓的“他太骄傲”,其实是自己内在自卑的折射,是一种“我不如人”的惯性回音。
在日常相处中,我们常常敏感于他人的态度,尤其是那些表达自信、肯定自己、展示成果的人。一旦他们的话语中带着自洽,我们心中的某个暗角就开始不安,好像自己被比下去了。但若我们细心地听,便会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贬低谁、贬低我们,只是自然陈述自己所做之事。他们不是在彰显什么,而是在陈述经历。真正让我们刺痛的,是那份自己尚未被认同、尚未被接纳的“我感”,那份藏得很深、但很活跃的自卑。
自卑有时并不以眼泪和退缩的面貌出现,它也可以伪装成道德感、批评的姿态,甚至一种“谦卑”的口吻。我们会说,“你太自信了,不够谦虚”,但说这句话时,我们真正想表达的,往往是“我没有你那样的自信,因此你让我不舒服”。于是我们把自己的不安,嫁接到他人身上,把自己的焦虑,投射为他人的傲慢,用“你不谦虚”掩饰“我不自信”,最后反而给了自己一种似是而非的优越感——我没你厉害,但我更谦逊,这便是“我弱我有理”的心理机制。
这是一种常见的人心习性:把自己放低,不是出于真正的谦卑,而是出于防御。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其实害怕承认:自己也想有力量,自己也渴望被看到,只是做不到,所以便将这种渴望否定掉,同时也否定掉他人的实现。我们并非真正希望所有人都低调,只是希望别人不要比我高调。我们所指责的“骄傲”,很多时候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心中那份被比较后不安分的“我”的反扑。
修行之路,不在于压抑自卑,而在于看清自卑。我们要温柔但诚实地问自己:“我为何会觉得他骄傲?”“这句话真的傲慢吗?还是我在意的是自己没做到?”“我是否把他人的自信,当成了对我的冒犯?”当我们能这样层层剥离,直至触及心底那个不愿承认的点,我们就已经在走出自卑的循环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自信不是骄傲的同义词,表达也不是攻击的伪装。别人说“我做成了什么”,那是对自己经验的确认,不等于否定你的努力。一个人能自信地讲述自己,是一种平衡内在与外在的能力,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这种能力,不该被嫉妒,也不应被压制,更不能被指责为骄傲。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向这样的表达靠近,而不是远离。
也许我们曾在成长过程中被教导“低调才是美德”,“不要太张扬”,于是潜移默化地觉得,只要别人比我亮,就是不谦虚。但真正的谦虚,从来不是外在的收敛,而是内在的不争。一个人能安然面对别人的成功、光芒、表达,并依然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自卑,也不张狂,这才是谦虚中真正的定力。
这就像走在一座山上,你看到别人已经走到了更高的位置,并不代表你就必须贬低他,也不必质疑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你要做的不是把别人拉下来,而是把自己扶起来。当你不再害怕别人比你高,也不再执着于“我必须比别人谦卑”这样的道德幻象时,你就开始活出属于你的自信了。
所以啊,若你又在某个场合听见别人侃侃而谈,不妨多一点观察,少一点评判。若心中起了“他太骄傲”的念头,不妨静静地问自己一句:“他真的骄傲吗?还是我心中的我不够坚定?”这不是一场对错之争,而是一场自我照见的机会。你若能从这念头里看到自己,便已超越了它;你若能放下评判,专注修正自己那份不安与下意识的对比之心,便已在修行的路上前行。
真正的自信不是大声说我行,而是即使身边有人行,我也能稳住自己的步伐;真正的谦虚不是压低自己,而是承认别人优秀的同时,依然不轻视自己。这种谦虚如松柏,不张扬,却挺拔;这种自信如山河,不喧哗,却自有力量。愿我们都能修到那般,不再因为别人的表达而起心动念,不再用自卑遮掩脆弱,也不再用“谦虚”的名义去否定别人的真实。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这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话体形式揭示“他人的评价”与“自我感知”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你更深地理解为何我们容易把自卑投射成对他人的攻击与误解,是一部自我观照与心理修行的好读物。
推荐音频:喜马拉雅音频《武志红心理学讲座》
其中多个章节谈及自卑、自恋、投射与人际界限,适合用来做心性观察时的背景参考,帮助你辨识内心起念的来源与路径,修清内观,净化自省。
发表评论: